2016-08-18 23:21:46
要成為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國傢,你需要練習求異思維!
為什麼有些國傢或文化能夠產生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而其他國傢或民族卻寥寥無幾?這是來自各個國傢的一些人,還有幾次是中國人向我這個瑞典人——阿爾弗萊得·諾貝爾的同胞所提出的問題。
我的答案是,在教育和平等,權威,教育孩子和創造力方面,各個國傢與各種文化之間存在基本差異。
讓我舉個例子。我的一位以色列朋友有幾年曾經從事培訓未來教師。在他的班上,有猶太學生,也有巴勒斯坦學生,很快他就發現在回答要求思維和推理的問 題時,兩者之前存在差異。每一名猶太學生都給出自己的答案或評論,每個人都嘗試說提出別人沒有談到的新問題。而另一方面,巴勒斯坦學生卻有不同表現。如果 一個學生的答案或評論得到老師的認可,其他同學就隻重復第一個人的答案,以為第一個學生給出的是預期的“正確”答案。
這是對創造力和自由思維態度不同的兩種文化的例子。一種文化鼓勵孩子們從小獨立思考,推理和爭論,而另一種文化中,孩子按照傢長,教師,宗教領袖或其他權威人士的想法去思考。
一方面按照長輩的想法去思考,另一方面則以尊重長輩的意見,也有自己的思維,兩者截然不同。在後者中,你進一步發揚文化遺產,以表示對它的敬意。畢 竟,在猶太社區,對古老豐富的文化有著強烈的歸屬感,而這並不妨礙人們獨立思考,具有創造力!(不過,在以色列,世俗學校的學生比神學院的學生更具能創造 性地思維。)
如果你受的教育隻是重復別人的想法和知識,那麼你很難創造新知識,產生新的理解。當然,長久以來,情況一直如此,不過在當今全球化的世界中,隨著技術飛速發展,這種傳統具有破壞性。它意味著這樣的國傢將依附於其他民族的創造力與革新。
那麼將不會有諾貝爾獎獲得者。
這也意味著人們難以獲得高級職業。在當今世界上,當學校教授的大部分知識將在幾年內過時,在學校學習的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思考能力——比如,與你的父母和祖父母思維方式不同。
如此說來,嚴重缺乏創造力和自由思維的民族需要做什麼呢?
在傳統和學術氣氛必須有所改變——當然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短期措施必須側重於公司、機構和組織中的層級結構和傳統,而長期步驟必須側重於學校體系,以及父母和祖父母的影響。本質上,這關乎使社會在學術上更平等,不論級別,性別或年齡。
當然,在傳統社會也有創造力興盛的傢庭、學校和工作單位,在現代社會中,也有壓抑創造力的團隊和社區——也以色列為例——但是社會整體的學術環境如何呢?
層級結構和傳統呢?
世界各地許多國傢、機構和組織都有非常森嚴的層級結構,限制著變化和發展潛力。層級本身並不一定不好,但是不歡迎——甚至禁止——下級向上級發表建 議和想法,那麼這些組織真有問題瞭。如果在我們這個競爭性的世界中,一個公司無法利用各種可用資源,那麼該公司要生存大部分要靠運氣瞭。
值得警惕的警告信號是僵硬的工作制度,對權利地位的狂熱,女性隻能處於從屬地位,鄙視體力勞動,對公司使命和策略目標一無所知的雇員,下屬聯系管理層的復雜正式程序,不能合作的團隊,沉默的雇員,不能自我批評或接受批評…
看上去,對於世界各地所有類型的領導而言,接受下級的批評最為困難。這種情形對於任何組織都非常危險,這會失去批評者提供的潛在資源。其實,批評者可以是組織持續發展的寶貴資產。
父母——和祖父母——需要相信他們的權威,但不要獨裁…
層級結構和傳統在傢庭中也很常見。不過,當傢長不相信自己不象獨裁者那樣總是不容質疑地必須讓別人順服,就有能力成為孩子的好榜樣,這其實是軟弱的表現。這對祖父母也一樣,在中國等國傢,他們在照顧孫兒輩中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你想創造富有創造性和自由思考的文化,你需要一開始就鼓舞激勵子女有好奇心、能提問、具有冒險精神而且獨立思考的父母。
傢長的關鍵挑戰是在每天的傢庭聚會,比如早餐時,將支持孩子所需的理論認識轉化為實踐。
在中國,我訪問瞭幾所社區學院或學習中心,那裡很多年紀大的人學習培養繪畫、書法、唱歌和其他能力,不過,我還沒有看到任何學習團體如何培養激勵孩子們自信、好奇、聰明、思維開放、勇敢、具有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