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0 18:27:15
當晚,雲南省宣傳部公佈“躲貓貓事件調查委員會”名單,委員會由4名政法界人士、3名媒體記者和8名網友組成。伍皓對雲集昆明的中外媒體高調宣稱:“網絡輿論,要用網絡的辦法來解決,要真正信任網民,用非常坦誠、開放、開明的心態來對待網絡輿論。”
2月20日凌晨,被任命為調查委員會主任的“風之末端”在天涯雜談發佈帖子《求真務實,不辱網友使命——我去參與調查躲貓貓》,發誓“不負眾網 民和社會公眾的重托”,被板塊推薦置頂,一時成為熱帖。而其仿效諸葛亮而作的《出師表》,也同樣得到網友的熱捧,輿論一邊倒地對調查團查明真相寄予厚望。
然而,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2月20日一早,在全國媒體長槍短炮的包圍下,8名從網絡江湖回到現實世界的網友委員聚集在雲南省委宣傳部門口。伍皓為他們準備瞭前往事發地晉寧的中巴車,並聲稱不會對其調查過程和結果做任何控制或審查。
然而,在調查過程中,“事件調查委員會”的網友們發現,整個調查他們隻能詢問官方人員、聽取官方的介紹,不能會見在押嫌疑人,不能瀏覽監控錄 像,也不能查閱檢方的技術報告——他們根本無法接近事件的核心部分。“調查”期間,晉寧縣檢察院一而再、再而三地舉起“保密”的尚方寶劍,這讓網友失望, 也讓以“為滿足社會公眾的知情權”為標榜而大張旗鼓邀請網友參與調查的伍皓顯得尷尬。
2月21日凌晨,僅僅走馬觀花瞭一天的網民調查委員會匆匆做出調查報告,7000多字的內容基本限於流水賬式的記錄,稱在實際操作中,無法“探 尋真相”。一時間,輿論大嘩,形勢急轉直下。網易20日至21日進行瞭“雲南征網友調查‘躲貓貓’,你咋看”的網絡投票,高達72.09%的網友認為“沒 多大用,做做樣子”,選擇“很好,尊重民意,有進步”的僅有10.3%。而在騰訊的類似投票裡,4萬多名參與投票的網友同樣將71.46%的票投給瞭“官 方作秀”,認同“民意所趨”的隻有20.60%。
頃刻之間,網絡輿論的風向轉瞭。
委員會主任“風之末端”黯然將其高調發在天涯雜談的帖子標題《求真務實,不辱網友使命——我去參與調查“躲貓貓”》修改為《我去參與調查“躲貓 貓”》。這一舉動被眼尖的網友挑出來嘲弄瞭一番,更多的跟帖則開始指責和謾罵,而在前一天,這裡是幾乎一邊倒的支持與鼓勵。“網友調查團”的受挫,使得對 調查委員會的關註熱度甚至超過瞭對“躲貓貓”命案本身。
一波三折,調查者反遭調查
失望和憤怒之下,網友祭出瞭屢試不爽的“人肉搜索”法寶,將焦點對準瞭調查委員會裡的網友代表。一場更草根的“網友調查”又開始出發。
首當其沖的是分別擔任委員會正副主任的“風之末端”和“邊民”。前者真名趙立,在被網友搜索到的《昆明日報社2007年工會工作計劃》中,他是 昆明日報社工會的宣傳委員。而後者“邊民”也被網友發現,其與趙立早就是老相識,還曾在此前雲南電視臺的一次會議上一起作為“熱心觀眾”露面,其真名董如 彬亦遭曝光。他們的真實身份被粗暴的網友當成瞭“網托”的“鐵證”。
“人肉搜索”繼續開動,同樣有著“體制內”媒體背景的溫星、“吉佈”、“能石匠”也都先後被網友調查出真實姓名和工作單位。溫星是《生活新報》 的記者,“吉佈”是昆明信息港的編輯,“能石匠”曾做過編輯和策劃人,現在是互聯網的自主創業者。這些調查委員會成員迅速從“草根英雄”淪為網友嘲諷的“ 禦用走狗”,而伍皓組織的“網友調查”,則被網友指責為危機公關的一場“秀”。
面對網友的強烈質疑,“邊民”,這個脾氣火爆的生活新報網評論總監一度在天涯雜談與網友對罵。同時,他還以“委員會新聞發言人”的身份,在騰 訊、網易、新華網等博客和生活新報網、雲南信息港、雲南網、雲南電視網、天涯雲南等論壇上接連發表瞭六篇《躲貓貓調查,邊民個人聲音》,以及《躲貓貓調查 委員會“民間代表”——邊民發飆》、《風之末端在“躲貓貓調查”中表現很好》等文章。並於2月24日偕同能石匠、李寧、吉佈等人接受天涯在線訪談,在為“ 網友調查團”辯護的同時,也對“躲貓貓”事件中的疑點繼續追問。
“始作俑者”伍皓也沒閑著。
2月22日下午,即“網友調查報告”出來的次日,他和“風之末端”趙立出現在雲南網的直播室,正面回應網友的質疑。伍皓對網友代表的選拔標準和 選拔過程做瞭重點說明,公開否認瞭“政府找托”的猜測。他解釋其承諾最先報名的人將成為委員會的正副主任,是因為擔心沒人願意參加,因此計劃帶有“懸賞性 質”。而趙立對於網友對其獨立身份的質疑,依舊做出“清者自清”的姿態,表示其過往文章都可以由網友去查,並在隨後媒體的采訪中表示,自己與雲南電視臺的 關系隻是“聘用”,連養老和社會保險都沒有,“根本就不算體制內的人,而是自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