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跑步說起:一個點,一條線,整個面

2016-08-09 21:47:00

文/文昌

每每想到2015年又要按著2014年的節奏一樣走過來就有點恐慌,活得沒有意思是最悲哀的事情。想方設法的要玩出點趣味,看到不一樣的東西才不枉這大好的時光吧!遺憾就是源於曾經想做的事情沒做,或者本可以做的更好而不得,對過去有所虧欠吧!張鳴教授說歷史永遠是人們現實行動的資源之一。想想不無道理,歷史總是往前走的,這樣的進步就需要每一個人不斷的努力。從縱向來說,活著的意義無非是比昨天做得更好,精進不已。

談到跑步,就不得不提到村上春樹,村上除瞭是一名職業的作傢,還是一名專業的長跑運動員。每天奔跑過程中保持激情,並將激情成功的轉化到創作當中去,這是一種理想的生活方式。大學時在同學的慫恿下,以陪跑的身份參加瞭2011年的大連國際馬拉松。報完名之後,為瞭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以高調做事的風格昭告瞭天下。一下子騎虎難下,又不好意思說自己隻是報著玩玩,隻好硬著頭皮堅持在操場上跑圈。當成為一種習慣之後,便成瞭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早上在海風吹拂下迎接第一縷陽光的到來。不曾想比賽時居然堅持到瞭最後,記住瞭全程馬拉松是42.195公裡,經歷過那撕心裂肺的堅持過後面對大海的平靜讓我無法忘懷。對的,這就是曾經跑步的歷史。

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盡管從哲學的縱深角度來說,我們的歸宿終究隻是自己的,意識到這點是為瞭讓我們更加的獨立和堅強,而不是刻意的拒絕人世的溫暖。人在最脆弱的時候,對方一句簡單的鼓勵足以讓人重新鼓起勇氣。想想第一次馬拉松準備得太草率,連紀念獎牌都沒有領到一個的遺憾。我決定再試一次。

冒昧的在QQ群搜索裡找到瞭懷柔馬拉松俱樂部,沒有想到我生活的周圍還有這麼多人熱愛馬拉松的跑者,群裡還有很多人出國跑馬拉松,而成員年齡基本在四十往上走,最大的68歲。感慨自己是奔三的人時,在他們面前像是個打醬油的小男孩。年齡難道是一個束縛麼?想想有的人過瞭三十穩定下來,大腹便便,就自以為自己老瞭幹不動瞭,看看還有68歲的人光著腳跑馬拉松,我笑瞭!

以前總覺得自己6點起來就足以讓人驚嘆,而他們約定是5點就集合開跑,到點瞭就走,不等人的。第一次參加時生怕自己睡過瞭點,半夜醒來好幾次。跑到後面的紅螺寺,來回11公裡。以前總是在操場上跑,除瞭馬拉松就沒有在公路上跑過,這次算是將自己從操場上解放出來。據他們說,操場容易讓人產生惰性,因為想停就停下來瞭,而公路跑就不樣,將人置於沒有退卻的地步,必須堅持下來才能回歸到正常的生活軌跡上。在奔跑中感受季節的變化,在奔跑中體會自己的存在,看著黎明到天亮,看著寧靜的城市慢慢的喧嘩起來。我見證瞭這一切,是的,地球從來沒有停止過旋轉,瞬間覺得自己的渺小。我跑不過隊友,跑不過小學生的自行車,更跑不過那飛馳的汽車。但我在和自己賽跑,在和時間賽跑,於是我又強大瞭起來。

早起奔跑的後果是白天上午的精力不那麼旺盛,內心變得寧靜起來,根本就不想說話。這時就會試著分配那有限的精力,反倒能夠冷靜而又理性做好手頭的事情,卸下瞭那些瑣碎的欲望人會輕松很多。跑步也給人一種戰勝自我過後的自信,也讓人勇敢。想想連那麼早起來跑上11公裡都做到瞭,還有什麼好怕的呢?奔跑之中的思索也讓人回歸到自己吧!

跑步並不圖什麼,隻是保持一種生活的狀態,能享受這樣的過程就夠瞭。我知道自己不是什麼大才,能夠在歷史上留下自己名字均非等閑之輩,哪怕是壞人他也有自己的過人之處。意識到自己這點倒也安份瞭,我並不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可來證明自己,可能是別人不懂或者自己不夠,又何必在意呢?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盡可能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也就不枉此生吧!

文昌  書於 三月 北京  微信號:changchang010

點評:如果不滿意自己現在的狀態,那麼就做出改變,改變不要全面鋪開,可以從一點開始,尋找引爆點,由點成線的堅持,再擴展到整個面。文昌從跑步的角度證明瞭邁出第一步是多麼重要,如何跑則是一條方案,直到改變整個的精神狀態。我想說說關於閱讀,我倒是有點心得,我的點在哪裡,就是在閱讀讀書上每天更新一篇文章,線在哪裡,就是從文章當中不斷延伸出去知識點,擴展到更多的文章書籍,由此改變瞭我的知識結構,我的眼界,我的人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