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1:58:06
比如冬至節,這是一個僅次於除夕的大節,但是許多公司連毛都不拔一下,別說發節日金、節日禮物瞭,就是連一聲節日問候都沒有啊,更別談提前給我們下班回傢過節瞭。而聖誕節的時候呢?不單給你們發蘋果,還搞聚會,更可氣的是還可以提前下班。我對這樣的公司簡直就是憤怒啊,自己的傳統節日不傳播,倒是把國外的節日傳播到每一個角落瞭。(節日關懷本身是好的,但能不能把心思放在自己的傳統節日裡,這不難做到吧?)
許多人說我們許多國人喜歡崇洋媚外,什麼叫崇洋媚外?崇拜外國的一切事物,向外國人獻媚。為此,我不完全贊同此觀點,中國人自改革開放以來就一直很崇洋,媚外也不少,崇洋利大於弊,而媚外是弊大於利。在這裡我有必要解釋一下我對崇洋與媚外的不同見解。
“崇洋”:應解釋為崇尚國外具有遠大意義的事物與理念,並引進。
“媚外”:應解釋為盲目崇拜國外的不切實際的事物與理念,並宣揚。
“崇洋”的例子:把國外先進的技術,比如互聯網,引進國內,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因為我們本身沒有這個技術,而且這個技術對後人的發展與幫助非常大。比如國外哲學傢的理念與教育方式。這就是“崇洋”。
“媚外”的例子:比如外國人節日,所謂的聖誕節。一,我們中國人的文化理念與信仰,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與傳統節日,壓根就沒有聖誕此節,即聖誕節跟中國毫不相關。二,自己的傳統節日都已經被遺忘到不堪入目瞭,又何必興起外國的節氣?中國那麼多節日你不過,你偏要去過這種跟中國傳統毫無瓜葛、對國人毫無意義的節日。這就是“媚外”。
再來看看中國人是如何過聖誕節的?
1、靠節氣漲價才是商傢的目的。
在中國流行起瞭聖誕節的風氣後,不知道何時起,蘋果成瞭最大的亮點。人人都說在聖誕節前的平安夜要吃蘋果,保平安,保健康。這是一種很扯淡的說法,我估計是商傢搞出來的,因為當聖誕節來臨之時,蘋果明顯漲價瞭許多,而且與平安相關的物品,與聖誕有關的東西統統漲漲漲。
2、有些人喜歡偷換概念,找一些所謂的“信仰”。
也不知道是哪位聖人說的,聖誕節竟然跟蘋果扯上瞭關系。話說,外國人過聖誕節可沒有拿蘋果來說事,他們也許還不知道,平安夜吃瞭蘋果就能健康平安。所以有些人的“信仰”是很奇特的。
唉,這不就是典型的被人賣瞭還幫人數錢嘛。
聖誕節個人覺得就是被商傢過度棒紅瞭,在聖誕節即將來臨時,商傢就已經用三十六計引起人們對這種節日的關註。特別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尤其是女孩子,聖誕節就好像是她們不可不過的節日,如果沒過就感覺掉瞭一塊肉一樣。而這些人群通常對自傢的節日不溫不火,他們甚至可以不過春節,不過中秋節。
中國的傳統節日,承載著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我們必須要反思,如果我們把自傢的節日拋棄掉,融入洋節,我們的傳統文化何在?我們的思想何在?我們的理念何在?我們快樂的宣傳與過著聖誕節的時候,我們首先是不是應該好好的過好自己的傳統節日?
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在接軌新時代,容納大千世界,追求更多的潮流與文化,但我們時刻都不能忘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我們身上肩負著的是弘揚與傳承中國優良的傳統文化。
對於外國節日,理應不主張,不宣傳,不弘揚的態度。國人應該清醒的意識到,隻有把自傢節日過好、傳承好,才花閑情去思考人傢的節日,千萬別讓外國風把我們僅剩的傳統風都給吹走瞭。
最後引用一句黃永玉說的話:一方水土,養一方土匪。
我是劉宇凡,一個喜歡喝茶,讀書,寫散文/詩歌,旅行的孩子!
公眾號:liuyufan-24
分享是一種美德,閱讀是尋找自己的一種心境。
讓我們都做一個有思想,有內涵,敢於發聲的人。
點評:我並不大贊同文中的觀點。國門已開,什麼東西都會湧進來,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必然交相輝映。人心的篩選,市場的決定是各種力量角逐的結果。隻是責怪是沒有用的,真想解決問題就要將傳統的節日文化做到年輕人喜聞樂見、商傢為其瘋狂,人們自然而然欣然接受。美國過白色聖誕節,芬蘭過紫色聖誕節(因為漫山遍野開著紫羅蘭),南半球的澳大利亞過裸色聖誕節,中國過情人節…你還以為我們真的在過聖誕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