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1:58:06
文/劉宇凡
中國人應不應該過聖誕節?
這是一個很有爭議性的話題,幾年來此話題頗多,有的人認為應該過,而且要用我們自己的方式過聖誕,為自己放松找一個借口,讓聖誕節融入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或者是一種尋找快樂的方式吧。
而有的人認為不應該過,自己又不是西方人,中國有自己的節日,為什麼非要過西方的節日呢?每個國傢都有它自己的習俗,這樣才有一個國傢的特色。弄不懂為什麼有些人任何東西都要學老外?為什麼要崇洋媚外?難道外國的月亮就格外圓嗎?有爭議就必有糾紛,有糾紛就必有來由。
我就延伸這個話題,談談自己的所思所想。首先聲明,我是不過聖誕節的,因為中國沒有聖誕這個節日,自傢的節日都過不過來的,哪還有閑情去過別人傢的節日。當然不是說過瞭聖誕節就不是中國人,這隻是個人的行為與“傳統潮流”而已。
聖誕節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節日?
我隻知道聖誕節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如今是變成瞭宗教和西方傳統文化的混合體。其他不想多述。
近年來我們國人生活壓力大,別說過節瞭,就連過年都差不多快要沒時間瞭。要麼說沒假期,要麼說一票難求,要麼說沒錢。回想這幾年的節氣,中國確實是比以往重視瞭自傢節日瞭,但卻沒有重視起節日氣氛,導致國人為瞭氣氛而眷戀著國外的節日。比如什麼西方情人節,聖誕節。
為什麼大傢會戀上國外的節日?
我思考後說說自己的三個觀點,
1、新時代的驅動下,人們熱衷於追求新鮮事物,唱神曲,奔潮流,尤其是90後引領之下,不拘束於傳統,甚至是反傳統的90後思想,導致市場大熱。
2、 中國傳統節日多,習俗多又復雜,在煩憂的國度裡尋求簡單的節日確實是有點兒難,而恰恰國外的熱門節日簡單粗暴,已經漸漸失去對傳統文化認識的國民們,再加上被商傢引誘、“烏合之眾”的推動下,大傢的思想就形成瞭“反正是節日,過誰的不是一樣過。”“省時省力省人情”的國外節日就這樣風靡中國瞭。
3、與此同時,由於教育的缺失,對傳統文化的引導少之又少,“一己私利”過重,把儒傢思想該要的不要,不該要的倒是展現的淋漓盡致。導致全民喪失對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
當國人過分戀上國外節日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想象一下街邊的景象瞭。街頭張燈掛采,處處赫然寫著“聖誕節快樂”什麼聖誕帽、聖誕服、聖誕禮物、聖誕飾品,人與人之間互道著聖誕快樂,哇,這樣的景象真是洋溢著一片祥和與快樂啊。而當我們的端午節、中秋節、冬至等傳統的大節,街邊也有傳統節日的氣息,但是卻總是少瞭那麼一點味道。為什麼呢?因為國人不熱衷傳統節日瞭,導致商傢錢少賺瞭,再導致政府稅少收瞭,最終導致冷冷清清,而人與人之間的問候都放在社交平臺上瞭,微信上道一聲“節日快樂”,成瞭傳統節日最大的看點和悲哀。
外來節日的步步緊逼、傳統節日的節節退讓,這已經是一個讓我們不得不正視的現象。而現在許多人,隻想過西方情人節與聖誕節而不想過什麼端午節、冬至節,隻知道聖誕老人而不再過問屈原,這也已經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無奈現象。
四反教育中有一條叫反滲透,聖誕節已經入侵國人的心智瞭,已經滲透到國人的內心瞭,對於這些國外的節日該不該反?如何反?這是一個問題,是不是做出瞭反的行動就等於滲透瞭?這又是一個問題。好吧,直接下一個問題!
讓我們都來想一想?是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重要還是國外的節日重要?
對於商傢而言無非就是想賺錢,至於哪個節日重要,貌似不太關心。
對於年輕朋友而言就是想找個節日好好休息或找借口揮霍或聚會或旅遊等等。
對於我們的父輩、祖輩來說呢?必然是希望能夠傳承中國的優良傳統文化!
中國的每一個節日都有著它的深遠意義,並且這些都我們引以為豪的傳統節日。我們為何要淡化它?我們為何不去珍惜它?為何要沉浸在一個不屬於自己國度裡的節日 “歌唱”?
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確的清楚。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節日。我們是龍的傳人,世世代代都不應該遺忘瞭自己的傳統文化和節日。(當然,有些不好的傳統文化和節日我們就應該剔除,就應該顛覆。)
許多公司非常喜歡傳播一些國外節日的氣息,對此,我們真的需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