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1:58:24
中國傳統文化維系心靈的根基其實隻有兩條途徑。一是血緣,一是地緣。通過這兩條途徑找到心靈的歸屬。而這兩條的核心所囊括的便是老傢。不然不會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金窩銀窩舍不得自己的窮窩”、“在傢時時好,出門事事難”這些古訓。即或是一代偉人毛澤東,在他遇到不快的時候,也會回到老傢滴水洞去調養自己的心情,並對身邊的人說,“你們幫我蓋個平房,我以後回老傢來養老”。
可見,故鄉無論對誰都是一塊心系之地,對遠方的遊子來說,故鄉更是博大寬厚的母親的胸懷,是遊子永遠可以憩息的溫馨港灣。而回不去的鄉愁,如著名詩人餘光中所言,那是“沸血的燒痛”。
我理解瞭父親,作為一個平凡人,故鄉對他的意義。最終沒有找到故鄉,他的深深遺憾之所在。我甚至也想過,若能找到他的故鄉,把他的骨灰從紫雲公墓遷移回去,讓他魂歸故裡,入土為安,瞭卻他生前的心願,是我作為他的長子對他盡孝的最好補償。但現在重新去找,已毫無線索,根本無從下手,找到的希望幾乎沒有。我隻能對九泉之下的父親說“爸爸,兒子無能,委屈您瞭。讓故鄉永遠像天邊的太陽一樣,知道她的存在,卻永遠無法靠近她。讓她存在我們的心裡,永遠化為一份惦念!”。
2014-8-26寫於古城荊州
點評:什麼情況下會讓人的血緣關系產生斷層,是動蕩或者災難。我爺爺小時候也是在那個年代因社會動蕩的原因來到現在的地方,雖然他記得傢鄉在哪裡,尋瞭回去也找到瞭,但他還是回來瞭,因為他在這裡待太久瞭,這裡有他所有的一切,這裡是他紮根的地方,成瞭他今生新的故鄉。對他來說,遠處的故鄉應該就是一串風鈴,隻留下內心那美妙的叮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