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心理學的人是怎麼養孩子的?

2016-08-09 22:22:34

一位當心理咨詢師的媽媽說:“我們每個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但是心理學的知識就好像是個拐杖,或者是份先人旅遊的推薦圖,可以參考。而我能做的就是提供他我所能做到的。還有,根據我這麼多年經驗下來,知道怎樣扣分會少一些。”

“懷孕的時候我就學習瞭很多,有些超級有效,包括聽懂孩子的哭聲等等。行為訓練某些方式使用下來覺得也不是不可以。”

另一對學心理學的夫婦說:

“我們也會主動學習的育兒方面的知識。一方面,現代的知識更新的速度非常的快,所以平時肯定需要多多學習。另一方面,以前上學時候更多是給予理論上知識而非實際操作,這是兩種知識體系。所以我們有價值觀之後,還需要去學習最新的操作經驗和知識。這個和普通的傢長應該是一樣的。”

一個整日和心理咨詢師打交道的,非心理學專業的人也觀察到:

“心理咨詢師有時難免照本宣科,有些條規約束,但最重要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對待問題的態度,並且這種態度會影響到孩子。我所接觸的心理咨詢師都承認自身問題很多,但他們都在嘗試著接納、直面這些問題,而這,也是他們帶給孩子的態度,是孩子受益終生的禮物。”

8. 能給孩子帶來心理學的熏陶,並有限制地提供一些專業指導。

一位被學心理學的父親養大的孩子現身說法:

“傢裡隨處可見的心理學書籍,為我開啟瞭心理學的大門。我現在本科的專業就是心理學。但是挺重要一原因是,我希望心理學可以讓我更瞭解自己,解除桎梏心靈的枷鎖。

“雖然我爸沒辦法和我建立標準的咨詢關系,但是在我遇到問題的時候,他能給我提供他治療來訪者的那份處方。”

但即使是學心理學的父母,養孩子也會有這樣的遺憾

1. 理論的不完善不統一+理論到應用也有距離,就算是在兒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方面卓有建樹的心理學人,也可能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操作不當。

下面是一些學心理學的人的一些看法:

“學心理學,到理解心理學,到能學以致用……差距是很大的。大學學的課程你自己現在能記住幾成呢?心理學畢業的學生也一樣,能記住兩成就不錯瞭。”

“就算以心理學為專業,假設你從18歲學起,許多人26-27歲就有瞭孩子,從某種意義上說,自己都還沒有學精這個龐大的學科,那麼心理學至多隻能是職業,是不會帶回傢的一種技術。”

“學心理學,隻是一種職業,一種瞭解,但不代表,一個人已經深刻理解瞭兒童心理學的要義。因為即使學過的東西全記住瞭,那也隻是幾門課,幾本書,幾篇文獻而已,作用很微弱。沒有人敢說自己看瞭幾本書,就對教育孩子的事全懂瞭。更何況,我們學過的這些東西,也都還不是板上釘釘的、百試百靈的結論,有關育兒的所有心理學,還需經過長足的發展才能更加成熟。”

“即便已經能靈活運用,還要用對。比如,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有時也難免情感用事。”

2. 理論是粗的,但應用卻是細的,自身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決定瞭應用時的具體操作。沒有標準答案,效果無法保證。

“我認為,傢長的性格和之前的觀念以及處理事情的慣性思維對孩子的培養影響最大。也許我描述的不那麼準確,但其實就是這個傢長在生孩子之前的的二十到三十幾年的整體修為。

“心理學隻能對其起‘引導’作用。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許多重要的因素是心理學教材無法給你提供指標參考的,需要自己把握。比如,什麼問題可以寬容,什麼事情必須嚴厲阻止。怎樣是過分溺愛瞭,怎樣算過分嚴格瞭,教材裡也會舉一些例子,但是生活中那麼多多樣的事件,是沒有說明的。

“這就得看傢長自己的標準和觀念瞭。

“有些傢長觀念比較僵硬,要求比較高,可能很小一件事也會數落孩子,而有些傢長很寬容,那麼孩子可能會在日後形成比較隨和的性格。”

3. 孩子的心理問題,多半與自己有關,而醫者不自醫。

“傢長學心理學,做心理咨詢,如果孩子出瞭心理狀況,心理問題,你與他之間是沒法建立標準的咨詢關系的,因為咨詢師對待來訪者的情感不一樣,而且‘他的心題理問題多半和你有關’,隻能轉手他人。”

4. 如果自己心態擺正不好,容易比一般父母有更高的期待。

“父母本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實屬正常的期望,可是一換成學心理學的就實在有把自己學的知識躍躍一試的心態。有意無意的把孩子當成瞭實驗觀察的對象,自然對孩子的成就期望也會更高。這是所有學心理學的父母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