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2:22:34
5. 部分從業者從事這個行業卻回避正視自己,反而會把學到的知識當做自我防禦、傷害他人以及破壞關系的武器。
此時,他們掌握的任何知識和技術,都會使他們更加刻板教條。這樣的父母還不如沒接觸心理學的父母。
所以最後,一個沒學過心理學的人在養孩子時,可以向學心理學的人學什麼?
傢長學心理學並不能成為孩子心靈健康的硬指標,但學習一下肯定沒壞處。好比說,瞭解孩子各年齡段的發展規律,少盲從,避免一些錯誤,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等等……好處還是有不少的。
但有些人不學心理學,孩子也教的很好,也沒啥大問題。因為性格本身很重要。所以,如果沒學過心理學,也不必過於焦慮。
不管學不學心理學,都用得到的育兒方法:如何立規矩,講道理?
1. 什麼是講道理?
所謂的講道理,就是對小孩講清楚,為什麼能做某件事,為什麼要做某件事,為什麼不能做某件事。
舉個例子:
XXX,為什麼要搶妹妹玩具?你已經有玩具瞭,為什麼要拿妹妹的?妹妹的玩具好你很想要啊?那為什麼不求妹妹借給你?搶別人東西是不是壞孩子?你不要做壞孩子對不對?快去跟妹妹說對不起,然後問妹妹能不能把玩具借給你玩一會兒,快去。
2. 講什麼樣的道理?
很簡單,大到孝敬父母、與人為善這種大道理,小到上廁所要洗手、別人給糖要說謝謝、踩瞭別人腳要說對不起這種小道理,任何你覺得使小孩“成為一個好孩子”需要記住並且執行的東西,都叫道理,都可以跟小孩講。具體什麼樣的孩子叫“好孩子”,這個沒有一定之規,每個父母自己標準不一樣,自然最後教出來的孩子就不一樣,性格、行為準則什麼的都不一樣。性格也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也沒有說謙讓就一定好強勢就一定不好。
3. 為什麼要講道理?
建立行為規范和自控能力。
剛剛具有活動能力的小孩其實沒什麼章法,不懂得控制自己的行為,也不知道該按照什麼規則行動。能不能打人,能不能在公眾場合大聲喧嘩,這些都要你去教他,不斷去規范他,讓他漸漸成為一個遵守一般道德與紀律的人。
當然,簡單的打罵也可以起到令行禁止的作用,但就好比你把一個罪犯關到監獄裡,他不能作奸犯科,放出來瞭之後呢?他自己管不住自己,就還可能犯罪。同樣的,道理的申明,有利於建立小孩自己的行為規范,增強他自己的自控能力,這樣你不管著他、不盯著他的時候,他也知道該“聽話”,知道先做完作業再玩。知道什麼叫“省心”嗎?這就是省心。
為自主能力奠基。
一個孩子有想法,會思考,有強自理能力、自主能力,以至於以後的自立,這些都離不開他自己的素質和準則,有瞭這些基礎才能有上層建築。基礎是什麼?就是小時候父母對你說的道理。遇到一件事,該怎麼做,能怎麼做,我要怎麼做,這樣的後果是什麼,這些東西,最初都來自於你父母從小告訴你的“要與人為善”、“要和小朋友分享”、“錯瞭要說對不起”、“要誠實”這些東西。
就算是美國人,在孩子小的時候也都在跟孩子講各種道理(“Be a good boy/nice girl!”),這樣的好處是,你講道理講到十來歲,很多事兒就不用管瞭,該放就可以放瞭。但一點道理都不講,從小就一味的放任自流,這並不能培養小孩的獨立精神,這隻能讓他們更放蕩、更沒有章法,當然,如果你管這叫獨立,你隨意。
4. 怎麼講道理?
既然是道理,就一定要穩定。今天你告訴小孩不能闖紅燈,一定要遵守交通規則,然後第二天你自己帶著孩子闖紅燈,然後跟他說,抓緊時間該闖就闖。那小孩子會問瞭,是守法重要還是自己的30秒時間重要?這時候你就不好說瞭。因為小孩子自我判斷能力其實很差,需要你幫助他建立一些簡單的判斷標準,如果你總是變來變去的,小孩子自己會很混亂,不知道做什麼好,因此可能就會暴躁(靠,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什麼行?)、懦弱(我到底該做什麼呀……)、膽太肥(什麼規則,狗屁啦!)或者膽太小(爸爸媽媽會怎麼說,好怕怕啊……)。
要守信用。不能今天說考瞭100分給獎勵,明天真考瞭100分又摳門什麼獎勵都不給。這樣小孩會認為,你制定的道理和規則沒有用,不信任你,漸漸就不會聽你的瞭,以後你再怎麼打、再怎麼罵,這層信任沒有瞭,就再也不管事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