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你內心的小孩

2016-08-09 22:21:08

文/薺麥青青

我們經常提醒自己,並遊說別人“一定要學會善待自己。”面對“善待”這個詞語,我們總是會不約而同,片面地理解成“給自己這具肉身好吃好喝好睡眠,美服美居美景連同一份輕松加愉快的心情”,盡量不讓自己受委屈,不讓自己承受無謂的壓力,更重要的是不讓自己活得狗血四濺,狼狽不堪。但實際上,真正的善待還有更深廣的意義在裡面。

很多人都喜歡那種呼朋引伴,觥籌交錯的生活,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美酒笙歌,醉生夢死。如此,才覺人生酣暢淋漓,快意恩仇!然而,夜色闌珊,曲終人散呢,在那個盡興而返的身體中,卻仍有一個饑餓的小孩在嗷嗷待哺,那個小孩,就是你真正應該善待的“自己”。

那個小孩,也許任性虛榮,也許自私自利,也許懶惰成性,也許浮躁輕狂,但你卻從未留意過,你將她緊緊閉鎖在一方逼仄的囹圄裡,不見天日。你努力地向世人展示你的一副正面和積極的面具,它有著無懈可擊的特質,圓融無礙且刀槍不入。

但你知道,你內心的城堡,不是傳說中的那般固若金湯,不是想象中的陽光普照,它有時脆如琉璃,有時陰如雨季。彷徨與掙紮,糾結與焦慮,悲觀與抑鬱,那都是你真實的樣子,不高大上,不偉光正,但你不允許它們出現在你人生的詞典中,似乎唯有掩蓋,唯有偽裝,唯有矯飾才能讓自己真神復位,領受別人的掌聲和自我的膜拜。

這樣的迷失,你也許經歷瞭十幾年,幾十年,甚至終其一生,這樣的你,不累也是麻木瞭吧?這樣的你,不苦也是已經習慣瞭嗎?那麼,為什麼不放下身段,直面自己內心的一切沖突,承認它們的存在,接納它們的造訪呢?

真實的,這一切不完美的存在,都是構成你的性格,你的生命乃至你命運的一部分,它們提醒著你的弱點,見證著你的不堪,督促著你的改進,鞭策著你的前行。所以,一個真正成熟而睿智的人首先是能和自己和諧共處的人,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傲慢自大;既有堅守,也有揚棄。

你不是聖人,不必道德圓滿;你不是超人,不必事必躬親;你不是救世主,不必普渡眾生;你不是永動機,不必奮鬥不息。一個人無論是和自己過不去還是和他人過不去,最終受傷的都是自己,因為習慣瞭把自己囚禁在自設的牢獄裡,別人毫發無傷,而自己卻早已千瘡百孔。所以,當你終於能夠用寬廣的心胸接納自己,並與自己握手言和,同時以一顆憐恤和悲憫之心理解和原諒人性中的諸多瑕疵與缺陷的時候,才能對這個世界和他人不再抱持諸多的指摘與敵意。

一個人對自己的悅納有多深,就對世界和人生的熱愛有多濃。

點評:在《小王子》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

大人們就愛看數字。你們跟他們談起新朋友,他們從來不打聽要點的。他們從來不問:“他說話的聲音如何啊?他喜歡玩什麼樣的遊戲啊?他是否收集蝴蝶標本啊?”他們卻問:“他多大年紀呀?弟兄幾個呀?體重多少呀?他父親掙多少錢呀?”他們以為隻有這樣才算瞭解朋友。如果你們對大人說:“我看到瞭一幢用紅磚蓋成的漂亮房子,窗邊有天竺葵,屋頂還有鴿子……”他們怎麼也想象不出房子的樣子。但如果對他們說“我看見瞭一幢價值十萬法郎的房子。”那他們就驚呼:“多漂亮的房子啊!”

這是已然失去瞭對生活敏感的知覺,其實,大數據的背後,如果不是為瞭揭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本質,那一堆堆的數字又有什麼意義呢?沒瞭那顆感知的心,人們看到的又將剩下些什麼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