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9 22:22:34
以精神分析為例的不少心理學流派,都認為孩子的成長和父母關系極大,並且似乎總是在質疑傳統的教養方法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那麼,既然他們這麼瞭解,那麼如果是他們自己來養孩子,會有什麼不同嘛?
如果非要說學心理學的人養孩子有什麼不同,那不過就是多瞭一些可供參考的知識
1. 不盲從,不容易被騙,不會被任何育兒經唬住,能夠更加理智、淡定地育兒,而不是火急火燎病急亂投醫,把孩子當試驗品。
心理學工作者在育兒方面最大的優勢,可能就在於“不會被任何育兒經唬住”瞭。因為我們很清楚那些東西是怎麼寫出來的,也知道它們距離真正的科學結論還有多遠。這份淡定會使我們教養孩子更自由,更輕松,不焦慮,也不會把太多的教養焦慮傳遞給孩子,讓自己的焦慮污染瞭孩子的心境。
2. 瞭解孩子在每個成長階段都可能會有什麼特點,不急於求成。尊重孩子,順應天性氣質培養,不強迫他們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在某個階段,孩子老吃手,那是因為他這個年齡需要,孩子學臟話,那是因為他發現瞭語言的力量……這些在沒學心理學的人看來,可能是亟需糾正的,可能會用一些粗暴的方式來阻止孩子,於是容易傷害到孩子。但學心理學的人,就會少犯很多這樣的錯誤,會盡量避免在這些地方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讓這些陰影在無形中對孩子今後的人生產生更大的影響。並且,在孩子逐漸長大以後,也會尊重孩子選擇自己的人生。
3. 帶著覺知育兒,會反思自己和其他育兒者的行為,知道什麼通常是錯的,然後盡力避免。
一個學心理學的人,教育孩子時,並非意味著不犯錯誤,或者不面對問題,甚至有可能犯得更多,或問題更多,但不一樣的是,他們對自己的問題,往往是帶著覺知的,能很快覺察到自己所做所為可能有什麼問題,並從中得到成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這種意識的成長會給孩子帶來好的影響。而普通媽媽,有些行為語言都是無意識的,犯瞭嚴重錯誤還自我感覺良好的大有人在。當然也不乏自身完整程度比較高的媽媽,會舉手投足就能對孩子做到尊重、平等與寬容。但這種媽媽是極罕見的。
學瞭心理學之後,對他人教養小孩的態度和方式也容易看不慣。有一個學心理學的男生說,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哭鬧,孩子奶奶就嚇唬小孩子:“再哭,你媽媽就不要你瞭!”,他就很生氣地說,“你這樣會破壞他和媽媽的關系,以後會很粘媽媽,不要讓他感到恐懼啊!”孩子奶奶就表示很疑惑,“以前我不就這麼帶你的嘛……”
他接著說,甚至連其他人教育孩子,他也會忍不住說兩句。“吃酒席的時候一個朋友的孩子,到處亂跑亂跳,我朋友很生氣的把小孩抓回來,屁股一頓揍,還連打帶罵。我馬上表示,你這樣打他會聽嗎?朋友說,大部分時候還是不會聽,但偶爾還是有效的。然後我就開始blablabla……”
當然瞭,不是每個學心理學的人都會看不慣別人養孩子的方式,這還要看每個人自己的性格。
4. 真正地為孩子的成長考慮,而不會下意識地為瞭自己的私欲利用孩子。
幾乎所有的學心理學的人都很在意身心的諧調、身心靈的整合與統一等等。這會是看不見的標尺引導著他們對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行為是否得到肯定,都以孩子自己的身心成長為標準。其他的媽媽可能以:是否討別人喜歡,是否為自己長面子,是否會讓孩子不煩自己……不要否認,這確實是大多數媽媽的現狀,他們對孩子行為結果的判斷標準往往是這樣,因為很多媽媽為別人而活著。
5. 如果孩子有心理問題,能比一般人更及時地發現。
如果具有更多關於心理問題的知識,能夠及時辨識出孩子的心理問題的話,就比一般人更能及時采用正確的方法預防和糾正。比如迪堡大學的Matthew J. Hertenstein教授利用所學的心理學知識,早期發現並糾正瞭孩子的疑似自閉癥傾向。
6. 具體方法確實有幫助。
學心理學的人,有一些情緒的安撫、覺察方法,行為的規范方法,確實既能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識,又能明確一些邊界,在主觀和客觀之間有些很明晰的認知,說簡單點:就是讓孩子活得更明白,至少讓孩子懂得,要清醒地活著。
7. 因為深知教養方式的重要,所以會更謙虛、更有意識地去學習。
其實,學心理學的人,因為分成很多流派,所以並不是每一個都在兒童教養的領域有深刻的鉆研。隻是知道一些基本的皮毛。就算是在兒童教養的領域有一些建樹的專傢,也沒人敢斷言自己已經把這一領域琢磨得很清楚瞭。所以,就像是蘇格拉底越是瞭解世界越是感到自己的無知,學心理學的人一旦對這一領域有所瞭解,就越是謙虛,願意主動去瞭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