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不驚人死不休(199)絕望是懶貓的答案

2017-03-27 11:00:25

心理:

    人際交往,最忌諱的就是過度投資。心理學傢霍曼斯所說:人與人之間的本質是交換——所有的親情友誼,都隻是交換而已。養育孩子,父母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快樂,這就是一種交換。有些做父母的,把孩子的人生職責全部包攬,導致孩子失去成長機會,生存能力越來越差,這筆交易就成為過度投資。長大成人的孩子,不會感激父母,反而對不肯放手的父母,表現出強烈的憤怒。一位心理學傢斷言:所有人,都有心理疾病。從這斷言,可能知道兩點:1、我們得知道自己有什麼病;2、病有病的邏輯。比如,拖延癥是你毫無意義地浪費時間,不停做簡單重復的動作,它後面的邏輯是,你想偷懶卻無法偷懶的焦慮;或者,你在等更好的想法出現。一定要記住,我們都有病,當我們失意時,軟弱時,當我們想掩飾無能與羞愧時,我們有可能會貶低別人的得到,我們有可能會攻擊美好的事物。病傷害不瞭別人,改變不瞭規律,隻會讓我們更虛弱,更焦慮,最後失去愛與被愛的能力。孩子得不到某種東西,就會貶低某種東西,以安慰自己。這種心態根植人的內心,後來成為佈道式修辭:你是窮人?沒關系,不要覺得羞愧,因為富人進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越窮越革命,越窮越純粹,越窮越有愛。這是一種逃避,隻要你想逃避,就會美化這逃避。——連嶽當我們那麼經常地將自己的惱火發在他人身上而同時又感覺這惱火原本是沖著自己時,我們實際上是在尋求蒙蔽和欺騙自己的判斷:我們想要通過別人的過失和缺陷來推導性地說明這種惱火的理由,從而對自己視而不見。  ——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當你經歷瞭自己的不幸,你就會明白:世界上的淒涼,仿佛就是你自己的作品。我們很多人想做自己,恐怕不是因為做自己有多難,而是內心不肯接受真實的自己這一輩子都需要熱愛勞動擁抱工作吧?為什麼追電視劇或者電影總是讓人愉快?因為他們總是在虛構一種並不存在的生活,卻把它拍得隨時可以在你身邊發生一樣。其實很多人結婚就是為瞭給自己失敗的人生找個借口,如果獨身一人,度過失敗的一生,隻能怪自己失敗,如果結婚瞭,還能怪老公。大傢都不敢承認。受害者心態,幾乎是所有不幸的根源。它會使人習慣性地拒絕反省自身的責任,總感覺自身很無辜,然後理直氣壯地要求別人為自己的命運負責。每個人都該對自己的命運負起全責。所以,放下,是一個讓你停止自我虐待的途徑。而一個有受害者心態的人,必定也會成為迫害者,綁架別人為自己的選擇買單。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對別人有多麼重要,別人會因為自己的一喜一怒而心思起伏,其實,那隻不過是自己的感覺而已。尤其是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那是三歲孩子的認知,如果你已成年,卻依然覺得自己對每一個人都重要無比,說明,其實,你還是一個巨嬰。

教育:

    世界上最有力的論證莫如實際行動,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則;自己做不到的事千萬勿要求別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評自己,先改自己的。——傅雷父母要做的不是把孩子送進尖子班,而是在她起步的階段尋找一個充滿彈性的環境,讓孩子有機會建立自信和學習的能力。教養是源於生命深處,最堅定的自我尊重。尊重自己,因而尊重他人。愛自己,因而懂得怎麼愛別人,懂得如何呵護世間那一顆顆脆弱的靈魂。有教養的人,會有一生的好運氣。勇氣是用好奇、冒險和挑戰自己調和而成的,沒有它,人類的祖先不會走出非洲,沒人去發現新大陸,南極冒險和登月計劃更不可能發生。有人開玩笑說,現在分成有房階層與無房階層。我認為這是瞎說,人類始終是分成有勇氣的階層與無勇氣的階層。知識的追求應該成為一個人自己的事情,與別人無關,隻有這樣,教育才能夠成為一種積極的、快樂的事情。人犯錯瞭無非幾種:犯錯而渾然不知,繼續屢次犯錯的;犯錯而知道,但梗著脖子不認,永遠找別人錯誤的;犯錯而知道,不認但默然悄悄改變的;犯錯而承認,但依舊我行我素,拒絕學習拒絕改變的;犯錯而承認,努力學習,努力改變的。看來知道自己錯誤的人占大多數,關鍵在你是否願意承認、改變、學習。我們的傳統文化,讓中國的父母,往往一談性而色變。而傢庭性教育的缺失,往往讓孩子處在可怕的性風險之中。父母有開放的心態,是實施好性教育的重要前提。羅素先生說過大致這樣的一段話:人的一生就像一條河流,起初細小狹窄,局限在兩岸之間;繼而熱情澎湃地沖過巖石,飛流直下;漸漸地,河流變寬,兩岸遠離,河水靜靜地流淌;最後,看不出有片刻的停歇,河水融入大海,失去瞭作為個體的存在,沒有絲毫的痛楚。他在傢練鋼琴時,門縫裡塞進來一張紙,開始他還以為是鄰居來投訴瞭,結果打開一看,是對方點瞭一首李斯特的《愛之夢》,於是他打開窗戶彈瞭起來,彈完後窗外傳來瞭響亮的掌聲。這世上沒有一個生命不犯傻、不猶豫、不出故障、不矛盾重重,這個理,至少我還能領悟。我們是自己的錯誤,是自己的病癥,是自己的失敗。 —— 哈尼夫·庫雷西《身體》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