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迷茫的時候該幹什麼?

2017-03-25 17:00:29

你需要「平靜的獨處」。

我這些年越來越理解的一件事就是:很多時候,能夠“不做什麼”比起“做什麼”來更加重要。

當人在迷茫的時候,往往是由於對未來失去瞭方向,不知道自己該往哪裡去,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這個時候,他自然而然的會對未來產生恐慌和焦慮。

基於這種焦慮和恐慌的驅使,會令我們本能的想要“做些什麼”來緩解、掩蓋、和躲避自己的焦慮。

有些人會選擇用工作,健身,看書等這些“上進”“努力”事情來掩蓋焦慮,他們會認為,當他們在看書,健身,工作的時候是在“變好”,於是就能夠在心理上獲得一種“最起碼我是在往好的方向前進”的「幻覺」。

這樣他就能短暫性的有瞭一個方向和目標,他“好像”就知道瞭自己往哪兒走,於是就“暫時”不焦慮瞭。

有些人會選擇用毒品,性愛,網遊等來麻痹自己,他會不斷地追求從這些事情上獲得快感,從而麻痹和忽略自己對未來的擔憂和焦慮。

總而言之,我們會拼命給自己設置一個目標來追逐,從而就能夠確認自己的存在,不至於被對未來的恐慌所吞噬。

但事實上,我們的內在又好像是“分裂”的。

你一方面“想”追逐這個目標,另一方面又“不想”去做這件事。

或者是,今天你給自己定瞭一個一周目標,周一和周二你執行的很好,但是到瞭周三,你忽然喪失瞭所有的熱情,對這個目標一點兒都不想去達成瞭。

那個“想”去達成目標的你就會很焦慮、很擔心。

但這種焦慮往往不僅僅隻是由這一件事你沒有去做所引起的,更多的是因為你被一種“如果以後我都是這樣“分裂”的怎麼辦?我要是永遠像這樣沒辦法執行瞭怎麼辦”的更大的、更深層次的擔憂所引起的。

所以這個問題的本質其實是:「尚未整合的自我沖突」。

應該有不少的人都熟悉精神分析中的“自我”“本我”“超我”這個精神結構的理論。

你的“本我”隻貪圖享樂,它隻想追求當下的歡愉,而沒有長遠的眼光與對現實的認知和分析。

你的“超我”則是個英明神武的好人,它代表著社會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標準,所以它總是和“本我”出現沖突。

你的“自我”是這二者的協調者和統籌者,它要盡力讓二者不要總是打架而是協作共進。

當你對未來迷茫時,你深謀遠慮的“超我”就開始擔憂:以後怎麼辦?要是成為一個對社會沒用的廢物被別人看不起怎麼辦?以後吃不上飯怎麼辦?

“超我”就提醒“自我”與“本我”要趕緊想辦法做些什麼。

但是“本我”一擺手:““超我”你想那麼多幹什麼?來來來,讓我們喝完這杯,還有一杯;再喝完這杯,還有三杯……”

“超我”表示我喝你妹啊,都火燒眉毛瞭你還喝喝喝喝!然後你的“超我”和“本我”就掐瞭起來。

於是,“焦慮”就因此而產生瞭。

由於我們的“自我”這個協調者往往發育的不是很成熟,所以它通常會拉偏架或是沒有辦法很好的協調和處理這二者的沖突。

那些偏愛超我的人,就會用“工作、讀書、健身”這些事情來緩解焦慮;

那些偏愛本我的人,就會用“網遊、性愛、毒品”這些事情來麻痹焦慮;

但無論你是用哪一種拉偏架的方式獲得瞭暫時的平靜,這始終都不是真正的問題解決之道。

隻要你的“本我”和“超我”的沖突還在,你的“迷茫”就會一直存在,因為你會不斷地試圖尋找一個答案,於是你的焦慮和恐慌始終都無法真正被解決。

因為問題的本質在於你的內在精神結構的沖突,所以外在層面你所做的這些都無法“直接”對你的內在結構發生影響和作用,所有的外在行為,也包括心理咨詢,都隻能“間接”的去影響你。

我們時常說,要達成和父母的“和解”,要達成自我的“和解”等等,但這種“和解”本質上是無法被“催熟”的,它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機緣。

就像一對發生瞭激烈沖突的夫妻,你強迫他們握手言和,抱一抱,做個愛,假裝一切都好瞭,這不僅是無益於根本問題的改善,反而還是有害的。

因為他們內心對對方的不滿和怨恨還是存在的,用表面的平和將怨恨和不滿掩蓋住隻會令矛盾在暗地裡積累的越來越大,對對方的成見越來越深。

他們兩個都需要時間去釋放自己的情緒,反思自己的行為,再加上合適的時機,他們才能夠“真正”的握手言和,並且不僅是會和好,而且還會比以往更加的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