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迷茫的時候該幹什麼?

2017-03-25 17:00:29

而在你的“自我”“本我”“超我”這種“三角關系”裡會更為復雜。

可能這三者都認為自己沒有錯,都認為自己的在做的事對的事情。

本我認為它在努力讓大傢都快樂,超我覺得自己在努力令大傢在現實社會生活的更好,自我在努力協調大傢的關系。

但最後的結果是,你內在的這三個部分在不斷地產生激烈的沖突,同時每一部分都覺得自己很“委屈”,會覺得其他的兩個部分怎麼就那麼不“理解”自己呢?

有些人是他的自我經常和本我一起玩,他會逃學,追求性愛,沒日沒夜的打遊戲,那麼超我就總會感覺自己“被冷落”;

有些人是他的自我經常和超我一起玩,他會很有責任心,拼命工作,很少享受,那麼他的本我也總會感覺自己“被冷落”;

這種“被冷落”所導致的一個很有可能的直接結果就是:你的這一部分精神結構會退化、萎縮。

一個天天加班的工作狂會逐漸無法享受到快樂,有時候他不得不通過SM、吸毒等這些高強度刺激的事情來令自己獲得享樂體驗;

一個總是放縱自己的人會逐漸喪失自制力、上進心、和道德感,他可能一輩子都在自身的欲望上兜圈子,而無法獲得世俗意義的成功和自我實現;

至於那些沒有“自我”,強行要“本我”“超我”一起玩的人…………我們通常會在醫院精神科見到他們。

所以為什麼在一開始說,當你陷入迷茫的時候你應該讓自己「平靜的獨處」呢?

因為你需要給自己的內在精神結構以時間和機會去溝通、沖突、協調、成長、退行、整合、分裂。

當你的內在精神結構出現沖突時你的確是很痛苦的,但這種痛苦本身就是你的自我在整合的過程。

我們甚至可以稍稍偏激的理解為:人格整合的過程,就是痛苦的過程。

但這個時候有人可能會說:那我痛苦瞭這麼久,也有很多人痛苦瞭一輩子,但精神結構卻始終沒有得到整合,我的確經歷瞭痛苦的過程,但最後卻並沒有完成整合,這是什麼原因呢?

從根本上來講,痛苦分為兩種。

一種是直接的痛苦。

另一種是試圖逃避痛苦所帶來的痛苦。

比如:一個人在失戀瞭之後,為瞭逃避失戀的痛苦而馬上找瞭一個新歡。但他和這個新歡實際上並不能很好的相處,反而是對雙方的折磨。

再比如一個人為瞭逃避承擔責任的痛苦而做著一份簡單輕松的工作,這個時候他必須承受的是面對枯燥的生活和無意義感的痛苦。

當我們直面第一種痛苦,並能夠從這種痛苦中吸取經驗和反思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獲得成長,精神結構才能夠得以整合。

而第二種痛苦往往隻會給我們帶來折磨和損耗,它不僅無益於我們精神結構的整合,反而會加劇我們內在自我的分裂。

但這第二種痛苦在我們的生活中太過常見瞭,並且每個人都有逃避痛苦的傾向,以至於我們很多人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一種痛苦的存在。

當我們在迷茫時,很多我們試圖去做的事情,其動機往往都是第二種,即逃避焦慮和恐慌帶來的痛苦。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不建議你在迷茫的時候“做些什麼”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你做的越多,焦慮越多;焦慮越多,就越迷茫。

這時候你可能會問:「平靜的獨處」就能夠讓我不迷茫,不焦慮瞭嗎?

恰恰相反,讓你平靜的獨處的根本目的就是為瞭讓你更好的迷茫,更好的焦慮。

“那迷茫、焦慮,這些問題就不解決瞭嗎?”你接著問。

首先,迷茫和焦慮本身並不是問題。

其次,迷茫和焦慮是無法被“解決”的。

最後,也許“不解決”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你覺得看到現在反而更糊塗瞭?

那就翻上去重新再看一遍,我想你可能會有不一樣的體驗。

以上。

哈哈哈哈哈哈,我怎麼可能那麼壞,講到最緊要的關頭就不講瞭呢!

你聽好。

讓自己“平靜的獨處”的目的,是「允許」你的內在起沖突。

允許沖突的發生,是為瞭「和解」的達成。

就像一對情侶吵架一樣,隻有令他們徹底的把各自對對方的不滿、對對方的不爽、對關系的不滿意全部都傾吐出來,發泄出來,這個沖突的過程也許會很激烈,甚至會動手。

但重點在於,隻有沖突發生,雙方才能夠出現“深層次的”、“真實的”溝通,信息才能夠得以交流,問題才能夠得以暴露。

然後,沖突才能夠被解決。

雙方才能夠相互理解,才能夠意識到自身有哪些問題,才會去反省,才能夠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