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尋找自我的路上與您相遇

2017-04-01 11:00:32

——我讀弗蘭克爾自傳

文/立夏(公眾號:立夏時節)

我是在尋找弗蘭克爾所著的一本描述自己在集中營生活的書(《追尋生命的意義》)時,無意間看到這本自傳。看完之後發現,可以把這本自傳看作是那本書的前傳或補充。

不同於作者其他的專業著作,這是一本描述他的生活、性格和人生經歷的回憶錄,雖然保留著他發散式聯想的寫作風格,但是通過品讀可以清晰的看到這位20世紀偉大的神經病學傢的生平軌跡。

弗蘭克爾是奧地利著名的精神學傢,他創立的“意義治療”被譽為維也納第三精神治療學派,與弗洛伊德的第一學派和阿德勒的第二學派齊名,後兩位分別創立瞭心理分析學和個體心理學。
想瞭解弗蘭克爾博士的人生經歷、性格愛好、學術理論的選擇和創立過程等問題,這是一本非常值得參考的書。該書以時間做為貫穿前後的主線,論述內容涵蓋瞭作者一生的際遇。

書中文章短小精悍,思維發散,但形散神不散,作者將各種經歷勾勒在一起講述瞭許多有趣的故事。
本書電子版我通讀瞭三遍以上,也許因為每篇文章圍繞一個主題論述,每個章節內容獨立又前後貫通,第一遍讀後沒有太深的印象,也很難形成整體的框架和感知。像其他自傳一樣,多讀幾遍才能真正感受到文字中栩栩如生的情景和感情。

看完此書,我驚嘆奧地利的科學,醫學,心理學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取得瞭非凡的成就,更欽佩猶太人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弗蘭克爾博士就是在這種知識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他的一生都離不開理想和希望這些美好的詞語。

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弗蘭克爾博士絕對屬於從小就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的人。他在三歲時就樹立瞭長大後要當醫生的志向,並且其後的學習生涯一直為之奮鬥和堅持。父母對待他的理想的態度是無為而治,任由他做一個愛提問的“小思想傢”。作者說道,小時候每天早飯後他總會坐在床上思考生活的意義,“確切的說是思考這一天對於我的意義”。

我想這就是他提出意義治療最初的起源和最根本的緣由吧。他很早就在生活中使用意義治療的雛形方式,通過每日的思考理清生活的意義,確定職業選擇的方向,更使用這一方法找到生存的價值和人生的理想。

這也就是作者所說的,意義治療的實踐早已經走在理論之前,在他最終提出這一理論以前,意義治療的實踐已經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發生,開始真正的產生效果。

說到意義治療就不得不提起弗蘭克爾博士在集中營生活的四年時光,那段非常人能忍受的歲月他靠著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而活著,並且身體力行的使用這一方法檢驗和踐行著自己的理論,同時幫助難友。(想要具體瞭解意義治療的朋友,可以去看《追尋生命的意義》,該書第二部分詳細的闡述瞭意義治療的概念和內容。)

書中論述,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經歷證實瞭“一個判決性實驗”,自我超越和自我割離是人的本初的特征。這些經驗從更加廣義的角度證實瞭“生存價值”,就是“尋求意義之意志”,也即自我超越。作者說,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那些目光長遠、放眼未來並且堅持追求未來意義的人,更有可能戰勝苦難,從困厄中走出來。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想起自己這些年在思考的問題,關於人生,關於理想,關於人活著的意義。從青春期開始,我就不斷的與自身產生的和身邊人帶給我的思想影響做磨合和鬥爭,不停的產生、修正和實踐自己的想法,最明顯的是人生觀、價值觀和愛情觀的產生和形成。

在三十年的時間中,像弗蘭克爾博士所說,我一直用追尋生命最終的意義來回答這些疑問,在遇到困難和人生拐點的時候,堅信未來生活的美好和自身成長的必要,在不知不覺間,已經親身實踐瞭這一理論。

生命本身可以被賦予各種意義,甚至超出瞭個人所註解的意義,有著我們未知的某種超意義。我曾經產生過這樣一種想法——我們不僅是自己本身的那樣,也是自己以為的那樣;不僅活在自己的以為中,也活在別人的記憶中。

從一個更高的角度看來,時間雖然是單程的,但是生活確是多層次的;從身邊每個人的角度來看,你都是一種印象,這些印象拼裝起來你就是一個豐滿的個體。

從個體的生存空間來看,你可以在時間的一維空間內積累努力,進而產生二維三維甚至多維的身份和收獲,最終給生活和生命帶來不同的體驗和意義。這也就是很多人說的,發現和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開展自己的第二第三職業,進而拓展生命的廣度、寬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