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這個時代的讀書,不應當是儀式而是生活方式

2017-04-26 11:05:23

我常常以為,一個人要學習某樣知識,他/她首先最應該明白的事情是——我為什麼要學習它。

一本書,應不應該深讀,或者它有沒有被深入瞭解的價值,這些都應該算在考量的范圍之內。

若是娛樂消遣品,它隻需要行使娛樂價值即可。

若是專業書,它註定無法快速閱讀。

若每個人最初都是一張白紙,我們最初的閱讀,那些令我們有爽感的東西,似乎是以我們性格或者情緒為軸心的某種愉悅的呼應。

有很多人,今天情緒不佳就說人生苦短,不要活得太累;明天精力旺盛便說要人前顯貴就要背後受罪;今天病瞭就感慨人生無常,明天身體好瞭就變成瞭我的命運我作主;今天工作失敗瞭也許就要埋怨命運不公,明天成功瞭一切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很多流行的書,都是對某些情緒的呼應,所以有極大的爽感。

爽完瞭,看過什麼,如過眼雲煙。

我小時候比較相信,人靠自己奮鬥就可以過上想要的生活。

或者說,人靠自己的努力奮鬥就能達成某一類目標。

現在越來越覺得,我所擁有的東西,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我傢庭的物質與精神積累。

高效的讀書方法,或者能堅持讀書/健身的人,他們比別人優渥或者高效的地方,也許根本就不在閱讀的時間裡,而在閱讀的時間之外。

這中間有很大一部分人,心中享受著讀書帶給他們的優越感,並在這樣的優越感驅使之下,對於他們心中並不認同的打遊戲等娛樂活動,懷著一種矜持俯視地不認同。

有些人記憶力不太好。

讀書破萬卷之後,很容易忘記自己當初是怎樣破萬卷的。

我來稍稍提醒一下——

你的讀書生涯,是從若幹年前的第一本書開始的,之後再讀第二本、第三本,循序漸進。而且我和你打包票,你這輩子讀的第一本書,就算不是《十萬個為什麼》和《藍貓淘氣三千問》,那也絕不會是《尤利西斯》。

很多人能沉下心來學習一點專業知識,是因為方法對路,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吃過瞭大餐,就很難再忍受傷胃的廉價過期食材瞭。

全世界都在討論如何高效讀書。

其實很簡單啊。世上一切高效的事,都是人樂在其中,忘乎所以,恨不得將時間全部投註下去。帶著任務心態讀書,再怎麼讀,久瞭也必沒用。

於丹式雞湯總提到孔子顏回,《論語》裡,孔子稱贊顏回一簞食一瓢飲,能不堪其憂,不改其樂,歸根到底因為他們已經達到瞭精神上的真正超脫。

很多人能讀進去書,正是因為讀書對於他們而言是最愉悅的生活方式。

但凡對一樣東西迷戀,都能感覺和領略到它的美。

這種愉悅,可以替換成很多其他的名字,例如健身/電影/旅遊等一切愉悅動人的詞匯。

木心先生說:讀書,要讀進去,還要讀出來。

所謂讀出來,即是化用在人生的智慧裡,從這種智慧裡找到心的寧靜與淡然。

其實什麼事都是。打遊戲也是。迷進去瞭,出不去瞭。

李笑來老師在《把時間當作朋友》裡有一段觀點我非常贊同——那是關於健身的,他說每個教練教他的小竅門都不一樣,但是這些所謂的高效竅門其實沒什麼用,因為最簡便有效的方法就是——直接做,努力做,持續做。

三、讀書隻是生活方式的一種 

有個經常和我一起玩的小姐姐說,讀書很劃算,它是這個世界上很低廉的娛樂消費方式。

我很贊成。

在中國,讀書確實是一件很劃算的消費方式。

用不太貴的價格殺時間。

很多時候“讀書”究竟是在幹什麼呢?其實就是不費腦力的消遣,和看電影一樣。

易讀的書,我們能讀,別人也能讀。

所以千萬不能因為多讀瞭幾本書就產生瞭與知識共鳴的虛幻感,覺得人生有什麼不同。

很多人讀天才的作品,就好像自己也是天才一樣。

我們在人前能談論的很多易讀的作品,也許大部分都是別人正確加以驗證過或是錯誤未加驗證過的觀點。

讀高深的書,就是和這個世界上所有聰明的人進行對話,我們可以透過字紙看見他們的真誠與淵博。

我們要觸摸到這些人的智慧,就也要付出牛人們前期付出的艱辛,才能讀懂他們,觸摸到他們智慧的邊緣。

他們教給我們的這些智慧,還要轉化成行動,可能才會對人生有一點改變。

生活智慧和生活方式區別也很大。

即使擁有瞭生活智慧,轉變瞭生活方式,也有可能沒辦法改變生活現狀,隻能獲得主觀上的愉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