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1 23:19:56
明星有“明星感”,老師有“個人魅力”,商業決策者有“精準的直覺”,一流的運動員有特殊的“節奏”,好的員工有天生的“責任心”,都不一定是“天賦”,而是經過大量技能練習後,才幹與天賦交融的體現。人傢是練出來的。才幹如此的“自動自發,習焉不察”,以至於很多人從來不知道自己的才幹——這真的是一種巨大的浪費。生涯規劃師常用“成就故事”分析,英雄之旅等方式幫助人們發現自己的才幹。
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向張三豐學太極劍一段,就極大的體現瞭知識—技能—才幹的升級過程。張無忌大敵當前,要與劍術高手比劍,卻不會劍術。張三豐於是當場傳他太極劍法,半個時辰後對敵。
張三豐當下站起身來,左手持劍,右手捏個劍法,雙手成環,緩緩抬起,這起手式一展,跟著三環套月、大魁星、燕子抄水、左攔掃、右攔掃……一招招地演將下來,使到五十三式“指南針”,雙手同時畫圓,復成第五十四式“持劍歸原”。張無忌不記招式,隻是細看他劍招中“神在劍先、綿綿不絕”之意。
……隻聽張三豐問道:“孩兒,你看清楚瞭沒有?”張無忌道:“看清楚瞭。”張三豐道:“都記得瞭沒有?”張無忌道:“已忘記瞭一小半。”張三豐道:“好,那也難為瞭你。你自己去想想罷。”張無忌低頭默想。
過瞭一會,張三豐問道:“現下怎樣瞭?”張無忌道:“已忘記瞭一大半。”周顛失聲叫道:“糟糕!越來越忘記得多瞭。張真人,你這路劍法是很深奧,看一遍怎能記得?請你再使一遍給我們教主瞧瞧罷。”張三豐微笑道:“好,我再使一遍。”提劍出招,演將起來。
眾人隻看瞭數招,心下大奇,原來第二次所使,和第一次使的竟然沒一招相同。周顛叫道:“糟糕,糟糕!這可更加叫人糊塗啦。”張三豐畫劍成圈,問道:“孩兒,怎樣啦?”張無忌道:“還有三招沒忘記。”張三豐點點頭,放劍歸座。
張無忌在殿上緩緩踱瞭一個圈子,沉思半晌,又緩緩踱瞭半個圈子,抬起頭來,滿臉喜色,叫道:“這我可全忘瞭,忘得幹幹凈凈的瞭。”張三豐道:“不壞,不壞!忘得真快,你這就請八臂神劍指教罷!
……要知張三豐傳給他的乃是“ 劍意”,而非“劍招”,要他將所見到的劍招忘得半點不剩,才能得其神髓,臨敵時以意馭劍,千變萬化,無窮無盡。倘若尚有一兩招劍法忘不幹凈,心有拘囿,劍法便不能純。
金庸大俠給我們上瞭一門生涯課,劍招—劍術—劍意對應到職業生涯裡面來,就是“知識—技能—才幹”。這麼短的時間裡,“如何出劍”的知識和“出得熟練”的技能,顯然不可能馬上掌握。隻有傳遞“劍意”才能成功。而才幹的核心,就是自動自發,無知有能,所以“劍招”忘記得越幹凈越好。
但是為什麼張無忌能夠馬上領會劍意?
顯然與他之前已經踏踏實實地按照知識—技能—才幹的規律,修習瞭九陽神功和乾坤大挪移有關。上乘武功的才幹一致,技能相通,隻是知識略有不同。正如當你站到瞭17樓往下看,你就一定會比樓下的人明白,去某個公交站怎麼走。當你在某一個領域做到頂尖,你也很容易掌握另一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在外人看起來,就是一通百通瞭。
真正的高手,就是這樣煉成的。
關於才幹,還有一個事情要交代:
很多人一旦接觸瞭能力三核,會認為才幹最重要,開始沉迷於各種評測與自我發覺,希望獲勝。其實不然——才幹雖然在職業優勝中非常重要,但是沒有瞭技能和知識,也沒戲。比方說我的才幹:好奇、幽默感和求真,但這和你有什麼關系?隻有結合瞭生涯和寫作的技能,才幹才能外化出職業能力——才幹才有瞭被識別的價值。
在我看來,對於大部分職位,知識和技能就已經足夠,而對於公司裡面一上來就要發揮天賦,jump out of the box的小朋友,我要說,先進去你的盒子!知識技能隻需要認真和努力,所以對於大部分工作,認真努力就有80分。以大部分人努力程度之淺,他們根本沒做到80分。
如果你隻是希望通過找到天賦少付出些努力而超車——你根本沒有資格談天賦。
摘自:古典新書《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
點評:上面引用武俠的例子,我總覺得很虛,那就引用沈從文在他的傢書和《廢郵存底》中談創作的兩段話,接接地氣:
新作品中的過三關,第三項的“技術關”,表面看來輕而易舉,具體作來就會明白相當困難。過去以為要“天才”,正如相信“命運”,實由於缺少認識,也不從客觀實踐上去求證。應當承認有所謂“天才”,如音樂、數學、電子、原子能研究……最容易證實。文學作者中,特別是詩人,從中外古今看來,也都的確可見出天才的光輝,寫小說或許也有之。卻決不是周揚輩過去捧的所謂“藝術語言大師”。其實幾個人做人都相當聰明,寫小說卻相當笨。我可不相信“命運”和“天才”,一切工作結果,都通過極大困難,運用驚人耐心,而加以克服得來的。過去寫短篇是這樣現實態度,後來搞文物還是用同樣態度。五四以來有上千成萬人搞創作,大多數人全淘汰掉瞭,跑萬米式搞個廿卅年不斷努力的,不到十個人。少數人僥幸,機會好,成瞭“作傢”,依然不久還是曇花一現的過去瞭。這個多數有許多理由不幹這個“費力不討好”工作,或教書,或作官,或經商,都比寫作容易得多。隻有過來人,才明白技術關不簡單。因為包括腦和手的相互為用。靈敏度和準確度都是要反復長期探索,才把握得住。決不是在學校上上課可以得到的!要有高度的集中,廣泛的幻想,大量的對文字對事件的理解力、消化力,和重新綜合力。從工作說,我完全失敗瞭,因為和發展變動中時代遊離。從工作經驗說,我懂得瞭如何過技術關,必須克服些什麼障礙。可真像是“作戰”!特別是短篇小說,靠學校那些先生,不能科學解決問題的。承認它“難”而必須“持久”,才可望過關。才是實事求是。才可望從一群受過嚴格鍛煉的少壯作者中,產生一些夠格合要求作品。不然將依然是萬千人起步,三五人跑達終點,多不經濟!不改變訓練方法,和寫作態度,多數人是過不瞭這一關的。學習寫作看書也是問題,如何看書?照學校習慣,和廿歲學生興趣,總是歡喜勸人或愛好看大部頭長篇,從故事情節中發生濃厚興趣,記住的也是內容情節。其實這對自己寫作幫助不大,甚至於妨礙寫作。應當看短篇,寫短篇,大量寫從各方面試筆,才會慢慢突破一切內外障礙,得到進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