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 23:04:19
好的生活應該是愉悅加有趣,適當不確定。但是很多人又對於“感興趣”的事情保有幻想,他們認為感興趣的事情應該是特別快樂、舒適、天生就會的。有這種信念的人把自己玩得很慘——他們終身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一旦遇到困難與不確定,就聲稱自己“不感興趣”然後閃人,尋找下一個“感興趣”的事情。其實他要的不是興趣,而是愉悅。
這個愉悅/興趣比對於職業發展也相當重要。很多人來找職業規劃師,說:“我不喜歡我的工作。”卻不知道自己到底活得不愉悅,還是無趣?如果是不愉悅,他們則需要做減法,找到核心價值,降低其他目標,進入一個相對更簡單、清晰的職業環境中去,而如果無趣則需要做加法——提高一些難度,或讓自己進入更復雜、更不確定的職業環境。很多人隻想活的愉悅舒服些,卻給自己挖瞭個更大的坑跳進去,結果更痛苦瞭。
我遇到過一位外企銷售經理,收入高且穩定,覺得工作無趣。在價值觀的排列中,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利他助人”和“社會傢人認同”。他覺規劃師的工作很有趣,執意希望成為其一。但職業規劃師不是個簡單的職業,需要至少200小時的系統學習和操練,才能讓一個有職場經驗的人成為合格的咨詢師。在此投資期間還甚少經濟回報,他同樣很看重的“經濟報酬”會大打折扣,這很不那麼讓人愉悅。聽到這裡,他的臉抽動瞭一下。
我再進一步告訴他,這200小時也充滿瞭不確定性——讀書拿證還好辦,第一次咨詢的灰頭土臉,第一次講課的一片死寂,訓練營裡高強度的極限挑戰,寫案例被督導說得一無是處,最後還需要通過PK才開始授課,即使這樣,也不是一個結束,開始講課後看到打分的惶惶不安,咨詢後的反復揣摩,依然會伴隨你好幾年——這條道路充滿這麼多不確定的時候——你還覺得有趣嗎?
聽完我的講述,這位兄弟頓時覺得規劃師不那麼有趣瞭,心算完收益產出比以後,他還是覺得他的一個創業項目做起來比較有趣——因為那個不確定性,沒有那麼大。他可以同時保持自己的愉悅與有趣。
像這位仁兄一樣,我們常常因為白飯吃多瞭,就以為自己要以腐乳為生。我把這種現象稱為:“火鍋效應”——如果你問一個天天吃傢常菜的人說你想吃點什麼?他會說,火鍋!我最愛吃火鍋!但是如果你抓他去吃一個月的火鍋——哪怕變著花樣,他估計哭著喊著要回傢。最好的生活,是經常吃米飯,偶爾來點火鍋。
如果你真的希望生活過得特有趣,讓我告訴你特興趣的真相——興趣不是那件讓你舒舒服服就成功拿到結果的事,興趣是那件讓你白天痛苦的想、晚上睡不好、早上五點爬起來,一邊苦笑著罵娘一邊咧著嘴幹完的事情。那才是興趣的本來的樣子。
摘自古典新書《你的生命有什麼可能》,5月即將上市。
點評:如果一本書能讓我產生自己對抗自己的興趣,那這本書就很值得好好讀一下,並以此在此後的生活中體驗更多的人生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