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向這個操蛋的世界輕易投降!

2016-08-12 23:04:03

文/陳軒

我媽常常喜歡念叨:人傢又不喜歡你,你幹嘛還要去喜歡人傢。以前我一直想不出什麼話反駁,隻好簡單粗暴地回應:一邊去,你一老娘兒們你懂什麼你。

我見過很多人,換男女朋友比換內褲還勤快的那種自不必說,還有像我們宿舍的悶騷青年,追女生,人傢不睬他,他鬱悶一陣子,提槍掉馬就直奔下一目標而去瞭。我在旁邊看的目瞪口呆。你要問他,他保準振振有詞:人傢又不屌我,我喜歡她有什麼用。是的,有什麼用。然後還會反過頭來勸我:沒用的,我跟你說……這仿佛是如此的天經地義,如此的不證自明。

昨天,我仔細地想瞭想,終於想通瞭這個問題。其中的關鍵就在於,你究竟是喜歡一個人本身,還是喜歡一種預期,一種前景,喜歡一種未來對方有可能和你上床睡覺結婚生子的可能性?

這個年齡很多人都急吼吼地尋找另一半抱團取暖。要我說,其中有多少是真的喜歡對方本身,這很難說。我這麼說可能一來打擊面太廣,二來沒有調查取證,所以顯得不那麼令人信服。其實這很好判斷,那就是捫心自問:換一個人行不行?

這樣多少有點神經質。對大多數人來說,並不存在一個絕對不可替代的the one。否則的話,這個世界會麻煩許多。小的時候,小到我才第一次思考愛情這回事的時候,我就對一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你喜歡一個人,而這個人在茫茫人海中又恰巧喜歡你,這是多麼大的一個巧合啊!而幼小的我放眼望去,這個世界上充斥著不可勝數的一對對巧合。

要解釋這樣一件事,隻能說明,在大多數人眼裡,另一半絕不是不可替代的。而每一個個體的特質,很大程度上是相異的。換句話說,要追溯這種可替代性的載體,那可能就是每個個體作為伴侶所能為對方提供的“服務”瞭。

比如說,深夜陪你聊天,閑暇陪你娛樂,工作學習相互鼓勵,人情冷暖相互慰藉,生理需要相互解決。然後買房結婚,構築傢庭,生兒育女,傳宗接代。老瞭之後相互扶持,終瞭一生。這些都隻是些伴侶給你帶來的效用而已。這個過程中,肯定會產生感情,不過這個感情的基礎來自於這些過程當中一點一滴的積累,而不是來自於對方本身。換句話說,換一個人,你照樣可以和他她積累起深厚的感情。而關鍵就看誰最開始和你開啟這段旅程。

所以,少不更事的時候,我們總以為隻有某個特定的對象才能給我們帶來這一切,隻有他們才能給我們幸福感。而後長大瞭我們知道並不是這麼回事。“好女人(男人)多的是的,何必呢。”我無數次地聽見這句話。這就是所謂的成熟吧。

這一切,也很美好。但這不是我想象中的愛情。

就像我那個倔強的困惑,如果不存在將就湊合的心理考量,如果每個人都是固執的完美主義者,那麼怎麼可能你喜歡的人也正好喜歡你呢?但是,一旦喜歡,那便是雷打不動的定格。愛情所投射的對象本身基本不會產生多少重大的變化,除非她人品突變,性格突變,樣貌突變,而這一切絕對是小概率事件。愛情對象在那,那麼愛情本身便隨之恒定。她不喜歡我,那麼我也就不喜歡她瞭,這作何道理?我喜歡的是她這個人,而不是“她可能喜歡我”“我們可以像情侶一樣生活”這種期盼。

所以真正著眼於對象本身的愛情——我不敢說這是真正的愛情,但這是我理解的愛情——是這樣的:她不認識我,我會喜歡她;我們點頭相交,我會喜歡她;她拒絕我,我會喜歡她;她反復拒絕我,我還是喜歡她;她不回我信,不聽我電話,不回我短信,我還是喜歡她;她和別的男人談戀愛,我還是喜歡她;他和別的男人上床,我還是喜歡她;她和別的男人結婚,我還是喜歡她;她死瞭,我還是喜歡她。

因為我喜歡的是她本人,她本人不變,感情就不會也沒有理由改變。這一切都不會隨著她對我的態度,她自身的選擇而變化。

但是,這有什麼用呢?

“我想學哲學,我想學藝術。”“學這些有什麼用呢,能當飯吃嗎?”

“我就是喜歡她”“她又不喜歡你,有什麼用呢?”

“這個社會為什麼這麼不公平?”“這個社會就這樣,你說這些又有什麼用呢?”

是的,有什麼用呢。我們每當面臨內心的召喚的時候,這個問句都會鬼魅般如影隨形。有時甚至不用父母親友耳提面命,我們自己就習慣性地自問自責:有什麼用呢?有什麼用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