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 23:10:26
文/荷葉
上次和妹妹閑聊,聊到瞭納稅人和負稅人的問題。
以下是維基百科的解釋:
納稅人(或“納稅義務人”)即有義務交納稅收的人,分為法人和自然人。不同的稅種有不同的納稅人;納稅人與課稅對象、計稅依據和納稅環節有密切的關系。
納稅人與稅收實際負擔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稅種和經濟條件的不同,納稅人有時是實際負擔人,如個人所得稅,有時不是實際負擔如增值稅。
真心覺得教育很失敗,竟然有本科生(她的室友)覺得自己沒工作,和稅收毫無關系。雖然不是第一次聽到瞭,還是覺得寒心。不過這次我想不要隻是談現狀,找找原因和可能采取的措施顯然更有意義。
在我們的印象中,納稅人有兩大類,一個是法人,一個是自然人。在商品經濟裡,企業納的稅,最後做成產品進入市場,這些稅收就是消費者買單。簡而言之就是,每個消費者都是即使不是納稅人,也是負稅人。感覺沒什麼彎彎繞繞,挺好理解的。
前一次談這個問題的時候,特地去找瞭優酷上的一個視頻,人人都是納稅人。看完之後你會明白我們的稅收有多重。不然國傢哪來的那麼多錢供養著龐大的公務員系統,以及辦奧運,辦世博?
接下來,找找原因。我想菲律賓的孩子,本科生,思維和我們或許會有些不一樣。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市政府收的稅標準是12%,也就是每次消費,包括你在屈臣氏買化妝品,在餐廳吃飯,無論是麥當勞還是jollybee,或者是在SM商場大肆采購,你花費的比索中,12%是稅收,這個在小票下方,是明明白白寫在那裡的。買電話卡也不例外。這一類屬於直接稅,不含在價格裡。和我們的有點不一樣。
在美國,這種意識就更明顯瞭。公民教育從小就開始瞭,自然也包括納稅人和負稅人的意識。
這些意識的缺失其實導致瞭很多問題。比如說,政府把錢花在瞭什麼地方,我們普通百姓其實並不關心,是不是真正花在瞭刀刃上,我們覺得自己管不著(當然這隻是第一步,其實我們現狀是,想管也沒得管)。如果每個人都知道,政府花的錢,是從我們每個人的勞動中,我們的消費中像割草一樣割走的,某些人是不是還會像現在一樣,視若無睹?
1)第一種可能:政府是我們養著的,那麼政府的行為就該公開化,透明化。政府應該給我們提供便利的服務。政府的行事效率要提高,不行我們就換人。我們和政府的關系就和我們去spa裡頭消費一樣,我出錢,購買服務,服務不好,我就換一傢。當然,前提是,我有多種選擇。
2)第二種可能:中國人這麼多,這樣的事情,總有人去關心的,還有那些憤青嘛、熱血青年,他們會去改變。我們一個人的力量多渺小啊,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好瞭。還有房子要買,車子要買,還得養孩子。沒那功夫瞎操心。
以上是我能想到的兩種可能,在大傢都具備瞭納稅人、負稅人意識之後。後一種典型的是各傢自掃門前雪的思維,坐享其成。隻不過,人人都想著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且隻想當乘涼的後人的話,種樹人在哪裡?
關於稅收,再補充一點,這個之前我意識到過,關於濫發鈔票的問題。當時的想法是,發瞭一堆的鈔票,讓大傢的存款貶值,百姓手裡的錢購買力下降,這個也是富瞭國傢窮瞭人民的一種方法。後來讀到秋葉的博客,有這樣一段話,說得更明確,而且有數據可以參考:
“就算你每個月收入還不錯,個人收入所得稅你覺得無所謂,政府還可以通過濫發鈔票制造通貨膨脹,導致你的收入購買力下降,在經濟學裡,中央政府放任印刷鈔票制造通貨膨脹也是一種全民征稅的手段(假如你不知道中央政府是否在濫印鈔票,你隻需要經常關註專傢講的M2廣義貨幣量這個信號,M2超過M1越多,就意味著濫印鈔票越多,中國近年就沒低過20%,最高69%,而美國規定超過5%就是違法憲法)。”原文。
納稅人負稅人意識的缺失有一部分是教育的責任。不單單是學校教育,還包括社會教育。說到教育,我們昨天還聊到瞭一個博客中談的11位老教授的聯名信的事情。
博文中提到的《國傢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沒什麼新的東西。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很容易搜到,我看瞭一下,也沒看出什麼特別的東西。當然,前提是,我們得區分什麼是真正可以落實的措施,什麼是空話,套話和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