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 23:12:10
文 /文昌
談到洗澡,很多人就情不自禁想到脫光瞭衣服,脫光瞭衣服然後再想到……,大抵我們的想象也就僅限於此吧!上大學之前從來就沒有想過,洗澡將成為困擾我大學生活的一個難題,結果是大學四年都沒有在澡堂裡洗過澡,更別說到洗浴中心搓澡瞭。每次到水房裡都是用冷水沖澡,哪怕是冬天,偶爾打點熱水算是葷腥瞭。這樣的方式貌似有點艱苦,仔細回想倒有點用行動捍衛一下自己信仰的意味,因為根本就無法想象一群人光著身子洗澡的樣子,太尷尬瞭!這樣的現狀直到工作之後參加軍訓,大傢有組織有紀律的到澡堂,而且規定必須多長時間洗完,一窩蜂的湧進澡堂搶水龍頭。裹挾在人群中,最終也放棄瞭內心的抵抗,慢慢的也適應瞭過來。不知道我該感嘆現實的殘酷,還是要提倡適者生存。或許這隻是文化習俗方式的差異,並沒有什麼大不瞭的。
南北文化的差異多半是地理環境的影響,北方冬天寒冷幹燥,洗澡不便,澡堂集中供熱水比較方便,於是就有瞭澡堂。寒冷也需要飲酒禦寒,自然東北人善飲酒也就名聲在外,冬天四處都是大雪,大多時間都會在炕上嘮嗑,於是語言的應用能力較強,玩笑樂觀不在話下,本山的小品自然也是名揚天下。不知道這樣的解釋對不對,隻是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他成長環境留下來的痕跡。很多時候環境決定瞭你的思想行為方式,但那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毫無堅守的順應環境,隨波逐流。偶爾也需要那種對世俗說不的反抗精神,人之為人也莫過於此吧!北島在《回答》裡大聲的吶喊到:“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世界很大包括方方面面,從自我的世界來說,私以為人之進步大部分還是在克服自己的動物性 —— 吃飽喝足也就可以悠然自得作為一個旁觀者靜看塵世的繁華,而自己卻躲在一旁袖手旁觀無動於衷,懶惰,好逸惡勞,其實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這樣的習氣。稻盛和夫在《人為什麼活著》談到人生其實就是提升心智的過程。我們需要瞭解這些習氣,並不斷的克服,磨礪自己的心性才能說離開塵世時比來臨之時要進步一點。自然這種帶有宗教信仰的說辭在沒有信仰的大多數人看來有點扯淡,但稻盛和夫確實用這樣的信念創造瞭兩個世界五百強公司。
從外在的世界而言,面對各種誘惑更應當明確自己的堅守和追求,當然如果沒有自己鐘情的追求隻是得過且過就另當別論瞭。世界再大,對於我們凡夫俗子而言,也就是我們日常工作生活所能到達的距離,以及周圍接觸到的人。當然互聯網讓我們與世界上發生的各類事件聯系得更加緊密瞭。他也終將告訴我們其實並不怎麼關心的飛機到底去哪兒瞭。
小學時在“自然”一課裡剛學到瞭光合作用,說我們呼吸空氣中的氧氣都來自植物的光合作用。恰好碰到瞭下雪,四處都是銀裝素裹的,放眼望去壓根就看不到綠色植物,那我們的氧氣到底從哪兒來呢?當時百思不得其解。後來明白,地球作為一個整體,由於大氣循環將其他地方的氧氣帶到瞭我們周圍,這就是世界。必須保持開放自由的心態才能更好的與世界融合在一起,而不是成天囿於一些蠅頭微利而喜不自禁。上天給瞭你很多看世界的機會,而你視而不見,那隻能說是個人的損失。
世界很大,需要我們睜眼看世界,盡可能的擴大自己的思維疆域,同時也需要我們獨守屬於自己的一隅不被現實的洪流淹沒。如果說“雖千萬人,吾往矣”做不到的話,至少也不要讓自己因虛度年華到老時而懊惱不已。
額,今天你洗澡瞭麼?
文昌 書 於 北京 三月
點評:附個真實的小故事:
話說斯托克代爾是美國海軍上將,他因為參加越戰而被俘,在戰俘營關瞭八年,期間遭受越共的種種虐待。作為戰俘營中軍銜最高的軍官,他帶領同伴跟越共做各種鬥爭,以提高美軍戰俘的待遇並增加獲釋的機會。獲釋之後,斯托克代爾的事跡被廣為宣傳,成為美國的民族英雄。著名的管理學傢吉姆·柯林斯慕名找他做瞭一次訪談。
柯林斯好奇地問:“你為啥能熬過那8年悲慘的戰俘生活,堅持到最後獲釋的?”
斯托克代爾給出的回答是:“因為我從不失去信心。我堅信自己一定能活著出來。這個信念一直支撐著我。”(這個回答貌似挺普通的)
柯林斯又問:“哪些人沒能活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