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 23:12:21
文/咸泡飯
1876年8月3日,在上海至吳淞的鐵軌上,一名中國人躺在血泊裡,死狀慘烈。他是被老百姓稱之為“火車”的龐然大物給碾死的。說起那個大傢夥,鐵路沿線的老百姓眼裡都是驚恐。那個跑起來轟隆作響、頭頂冒白汽的怪物被視為破壞地脈和風水的不祥之物。
從上海到吳淞的鐵路,是吳淞道路公司修築的。其實,所謂公司隻是一個幌子,真正的主事者是盤踞在上海的老牌英資財團——怡和洋行。早年,怡和洋行憑借鴉片在中國大發橫財。林則徐禁煙的時候,該洋行的創始人就親自遊說英國政府與中國開戰。戰爭終於撬開瞭天朝的大門,怡和洋行以槍炮作後盾,將資本之手伸向中國的道路、船務、礦務、銀行等領域,實行多元化經營。
英國人登上天朝的海岸,面對一個有著四萬萬人口的泱泱大國,不禁激動起來。他們迫不及待地向中國輸送商品和資本,以謀求更多的利益。在天朝的土地上修築鐵路,無疑能加速擴張的步伐。怡和洋行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它們聲稱吳淞至上海的河道淤塞,疏通困難,大噸位輪船無法停靠上海港,為瞭貨物中轉的便捷,向清廷請求修築從吳淞到上海的鐵路。
早在1865年,英國商人杜蘭德就在京城宣武門外修築瞭一條五百米的鐵路,這條鐵路沿護城河而築,由小鐵軌鋪成,隻有三節車廂,使用蒸汽機車,跑起來迅疾如風。杜蘭德修築這條鐵路的目的隻是供人觀賞,廣告一下而已。可是,京師步軍統領看到火車後,大驚失色,勒令英商從速銷毀。
洋人對修築鐵路越熱心,清廷的戒備心理就越強烈。天朝的大門是洋人用槍炮撬開的,清帝國的統治者們雖不情願,但不得不允許洋人在眼皮底下招搖過市,不得不租地給洋人,讓他們建立國中之國(租界)。所謂來者不善,清廷知道洋人熱衷於修鐵路,無非是為瞭更快更多地攫取利益。
在杜蘭德修築“廣告鐵路”後的第二年(1867),清廷就要不要修鐵路展開瞭激烈的討論。福建巡撫李福泰指責鐵路“驚民擾眾,變亂風俗”,修鐵路需要開山架橋,會惹怒山神和龍王,招致災難。江西巡撫劉坤一自負地說,中國道路通達,驛站完備,根本用不著鐵路。務實的洋務派大臣曾國藩也不贊成修鐵路,他認為鐵路是豪強掠奪貧民之利的工具。此時,朝野上下,主張修鐵路者勢單力薄,孤掌難鳴。
所以,當怡和洋行向清政府提出修鐵路的請求時,清政府委婉地拒絕瞭。
怡和洋行沒有真的在意清廷的態度,它們成立瞭吳淞道路公司,謊稱修建吳淞到上海的馬路,以此作為幌子,向清廷購買土地,然後大興土木,在修好的路基上鋪設鋼軌。很快,工程竣工,開始試車,拖著白色尾巴、跑起路來轟隆作響的蒸汽火車在吳淞與上海之間急速穿行。鐵路沿線的百姓們驚恐萬分,擔心這個大傢夥污染莊稼、破壞風水,紛紛反對。上海道和南洋大臣出面與英國領事交涉。在清廷的壓力下,怡和洋行表面上答應停車、停工,實則陽奉陰違,修完瞭預先規劃的鐵路,全長約14公裡。火車也肆無忌憚地來來去去。
自從火車軋死人之後,抗議的聲音達到瞭極點。鐵路沿線的鄉民們群情激奮,阻止火車繼續行駛。清廷更是派出瞭李鴻章與英國駐華公使談判,一番艱難交涉之後,怡和洋行同意清廷以28.5萬兩白銀收購鐵路(英方開價30萬兩白銀),錢款在一年半內分三次付清,在未付清之前,鐵路照常營運。
協議達成、錢款付清之後,李鴻章委派盛宣懷奔赴上海辦理鐵路交接之事。盛宣懷代表清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佈立即拆毀鐵路。身為洋務大員的盛宣懷當然知道鐵路的重要,但是,在如火如荼的反對聲浪中,他也無能為力,隻好眼睜睜看著鐵路被拆。拆下來的枕木被洋務派大臣劉銘傳帶到香港,鋪瞭一條鐵路,後來劉銘傳調任,鐵路又被拆掉,這批枕木再度流浪到旅順口軍港,修瞭一小段運送炮彈的鐵路,這段鐵路最終在日俄戰爭中被炸毀。
1880年,中俄因伊犁的主權問題關系緊張,戰事一觸即發,身為淮軍高級將領的劉銘傳應召進京,商議防務對策。李鴻章覺得這是建議修鐵路的好契機,因為戰事一起,運兵就會成為重要問題,而修鐵路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對策。於是,李鴻章授意劉銘傳,向清廷上《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折》。在奏折中,劉銘傳認為修築鐵路是救國強國的關鍵點,並提出具體的鐵路規劃線:以京城為起點,分別修築到清江浦、漢口、盛京、甘肅四條鐵路。李鴻章和劉銘傳都清楚,此時的大清帝國國庫空虛,財政捉襟見肘,一貫務實的他們建議先修清江浦至北京這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