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 23:13:52
點評:光看不練假把式。上面微一提到的方法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如何對知識進行管理和運用,至少從我個人的成長來說是這樣。知乎上有關於這個問題的深入探討——怎樣充分借助互聯網自學?這裡引用一下其中的“收獲總結,定向輸出”的觀點:
【總結】
讀過一本書,一定要寫讀書筆記。要利用所有學到的知識,寫出一篇總結式的文章,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畫線批改、尋章摘句的刻板方式上。筆記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思維模式去寫,千萬不要套用別人的筆記格式,那完全是本末倒置。
筆記的價值並不在於內容,你就算記得內容清晰、數據翔實,復習起來也不會比翻一遍原文來得更快。如果僅僅是記知識點的話,在書上畫線就夠瞭。寫筆記,目的是把書中的知識和個人的理解,兩者融會貫通,最終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思路。筆記寫成什麼樣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寫筆記的過程。這同樣是碎片知識內化為整體知識的過程。
將寫好的筆記標註時間,然後存檔。未來復習一本書時,隨時往上面增加新的內容。
【輸出】
把你這一階段學到的東西拿出來展示給大傢,一定要找到適合的平臺。可以在知乎寫回答,也可以建立一個自己的博客,也可以去一些比較有特色的論壇寫寫文章,和有相同愛好的人打打筆仗。
寫作就是一個思維整理與歸納的過秤,尤其是當你試圖說服別人的時候,這一點就會變得尤為明顯。你在寫作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回憶自己學到的知識,並且利用自己的語言將它表達出來。你還要思考文章的結構,怎麼才能循序漸進地把一個復雜的道理講得明白,講得令人心服口服,講得讓人無懈可擊。如果有某些細節自己不知道、不清楚,為瞭避免文中出現疏漏,你就會去查閱資料或者翻閱書籍,這就完成瞭一個鞏固與復習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你還會發現自己有哪些短板,還需要學習哪方面的知識。這些都是一個人自學時,在孤立狀態下難以發現的。
我讀《與眾不同的心理學》時發現,科學的進步來源於質疑和修正。那知識的進步來源於什麼呢?我認為應該是碰撞和需求。人們利用自身所學的知識,與他人進行思想和觀點上的交鋒,不僅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還會產生新思想的火花。所以,將知識輸出的過程,就是與他人進行思想交鋒的過程。
我讀書最多,效果最好的時候,是自己16歲時,跟六位同樣熱愛日本文學的網友,一起建立瞭一個“竹林(取竹林七賢之意,羞愧得很)讀書會”。我們約定每周閱讀同一本書。到瞭星期天,七個人每人寫一篇書評,在群裡輪流談感想。因為害怕自己說得不好,所以每次看書都恨不得把一本書生吞活剝,把書裡的內容嚼得血肉橫飛,目的就是為瞭能在其他人面前說出點兒別人沒發現的東西。雖然那時候像個傻帽,看書看得十分做作。但如今我所讀過的日本文學裡,有百分之八十都是當初硬著頭皮讀下的,而且每一本書的印象都非常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