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不驚人死不休(119)鶯花猶怕春光老,豈可教人枉度春。

2016-08-13 16:25:05

生活:
    在時間的大鐘上隻有兩個字——現在,正所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不要把自己的信念掛在墻壁上。花苞很多都不開時就要剪掉一些,讓它專註隻開一朵花,很像人,一定要放棄掉一些,讓自己唯一的東西可以盛情綻放。——陳綺貞自己學會分析問題、處理問題,才是真正的治愈。寄望於他人,不能說不管用,但終究不如自己學會瞭好。——秋水有人說,接地氣最好的辦法就是買菜,你一進菜市場就能感受到人間煙火撲面而來...看著一堆人為生活努力,你有再多的矯情和裝逼都會掉在地上...然後好好生活...有時候幸福就是一起感受人間煙火,一起和愛人去菜市場,一起過日子,平淡的幸福不簡單...遇到事情就問自己,會不會死?不會。那去他媽的,試試就試試。會,我靠,那不能搞。——張嘉佳——生活總是這樣,你以為失去的,可能在來的路上;你以為擁有的,可能在去的途中。如果沒有能力改變這個社會,那麼請首先致力於自己心靈的自由。不要低估任何邊際變化的意義,尤其是作為個體精神的邊際收益,對一個壞的社會,往往具有隱蔽的顛覆性。托克維爾曾經反復強調“鄉鎮精神”,其要義就在於,當自由精神成為一種常識,現代社會的秩序才會出現。——@蘇小和 :仔細琢磨托克維爾的話,中國書生由來已久的傢國情懷和帝王師的思維定勢,或許才是我們最大的集體缺陷。沒有托克維爾的鄉鎮精神,沒有他反復陳述的民情秩序,中國是不會成為現代國傢的。所以,寧願相信問題就在於我們自己,而不僅僅是那些在臺上無知又無恥的官僚。作為一個有豐富失敗經驗的人,我早已經學會把達到目標過程中遇到的挫折當考驗。我們經常會遇到失敗,而不是成功,生活就是和失敗學會相處,失敗並不是成功之母,隻有那些能從失敗總不斷總結,改進和堅持的人,才能有資格感謝”失敗“這個母親。如果你害怕失敗的話,你將永遠不會和成功在一起,因為”成功“這個姑娘,偏愛那些傷痕累累卻不失鬥志的男人。 ——秋葉信仰是什麼?不就是在考驗最嚴峻時依舊能堅持到底嗎?打破疑慮最好的利器,莫過於赤裸裸的事實。一些人揪著頭發把自己從原來的軌道上硬生生拉扯出來,而那些從沒被扯疼過的人,很多就像被溫水慢慢煮熟的青蛙,還沒回過神兒來,便已經失去瞭在新時代抗爭的能力和勇氣。——王朔同朋友聊天,問:你怎麼保持體型的?反問:你在乎身體行動自由嗎?回答:在乎。繼續問:你知道人類的基因特點?朋友搖頭。人類在從猿轉變成人的300萬年中一直處於饑餓狀態,屬於饑餓基因,要想保持體型:第一早起運動;第二吃飯時有饑餓感。——@王石
情感:
    你們中的很多人一輩子都不會遇見你夢想的真愛;隻會因為害怕孤獨地死去而選擇隨便找個人,互相飼養。對成功者而言,能夠拋棄無用的東西是必須具備的能力。忙碌的人忙於任何事情,除瞭生活。——塞內加(Seneca, 古羅馬悲劇傢)很多年輕人喜歡討論哪個城市對事業有發展,有前景,有未來,特別是北上廣一類的一線城市。其實仔細想想這樣的比較對你的影響可能是微乎其微,衣食住行,再好再差能有啥大差別。人對一個城市的感情主要是看這有沒有你在乎的人。——@留幾手Women are meant to be loved, not to beunderstood.(女人是用來愛的,不是被理解。)——王爾德無端弄筆是何人?作踐南華莊子文。不悔自傢無見識,卻將醜語詆他人!——林黛玉你可以選擇聯系誰,不聯系誰。但你沒法逼自己在乎誰,不在乎誰。感情一旦發生,心情大局已定。睜眼瞎,暴躁狂,多動癥,疑心病,吃飯傻樂呵,氣得睡不著,各種無藥可醫。——這就叫金風玉露一相逢,便生出蠢貨無數。我渴望能見你一面,但請你記得,我不會開口要求要見你。這不是因為驕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無驕傲可言,而是因為,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我們見面才有意義。——1950年 西蒙娜·德·波伏娃有一次你對我說:有的人,是無價之寶。我是多麼感動啊。對瞭,我常常這樣想,誰把我放在心裡的這種位置上,我才把自己的一切給他。不能給一個不咸不淡的人,不能給一個不冷不熱的人,不能給一個不死不活的人,因為他不配,他根本不配。——王小波《愛你就像愛生命》下班經過小學,看見一小女孩問小男孩:今天考試的題你都會做嗎?小男孩:會。小女孩:那你會打籃球嗎?小男孩:會,都會。小女孩:那你有什麼事是不會的?小男孩:我不會不喜歡你的。結果小女孩親瞭小男孩一下。尼瑪,逆天瞭,情聖啊!再想想自己,活該單身!哎,多麼痛的領悟啊……女:如果我跟你媽一起掉進水裡,你救誰? 男:我媽會遊泳,順道救你上來。 女:你一定要下去! 男:那你死定瞭,我不會遊泳,我媽肯定救我。 女:……我一直以為人生有兩件東西是屬於自己的,一是情感,二是健康。丈夫一步一回頭地離去,使我猛然醒悟:這個世界原來是什麼也抓不住的!我內心那份絕望的寂寞,從此與生命同在。隻要活一天,它就在一日,很深,很細。——章詒和:《此生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