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29:42
【名聲】
在SPS,500多名學生,按照學校的官方宣傳基調說,是一個intimate community,關系緊密的社區。確實,今天發生一件事兒,明天全校就都會知道,速度甚至比這還快。大傢都會談論身邊的人,那些有名的人,那些他們討厭的人,還有那些他們喜歡的人,等等。在這個大環境下,“說小話”是很正常的,而名聲也就成為瞭環境的產物,變得至關重要。你可以不去談論別人,但肯定避免不瞭別人談論你;你可以不傳小道消息,但一定要知道人們在傳的小道消息是什麼;你可以對所謂名聲好壞有自己的看法,但你一定要知道大傢眼中,誰名聲好誰名聲壞,你自己又處在一個什麼樣的境遇。不要自己推測或臆想,因為你再怎麼自己想也沒用,還不如去通過不同的消息源搞清楚形勢。
到瞭一個新環境,我越發意識到兩點的重要性:搞清這個環境的規則、搞清自己的位置。
基本上,我一開始時就沒搞清楚很多規則。比如,在Facebook上,我一開始就like(贊)所有好友發的狀態。我以為這是友好的表現,結果發現美國人根本不喜歡這樣。在美國人眼中,like絕不是一個簡單的“贊”,而是代表著你站的隊、你的立場、你跟的人。其實在一個社交網絡上,美國人想的遠比我們在QQ空間和人人網裡多。這是後話。
雖然SPS是個很小的社區,隻有500多人,但美國人的習慣就是誰都認識誰,不像在中國,我能認識幾個班的同學就已經很多瞭,更不要提整個年級或整個學校瞭。人數不僅改變瞭信息的傳播方式,更改變瞭人們的社交方式和習慣。所以,一開始的時候,一定要搞明白這個體系的運轉模式,並不是為瞭以後幹什麼,而是說不能兩眼一抹黑。
【修正主義路線下的自己】
到美國是為瞭什麼?為瞭學習。學習並不僅僅是數學英語,也有美國人這個群體。和他們打交道就需要按照他們的路數走,這時候我們多多少少會被改變。但具體對於我們自身改變多少、如何改變,這又是另一個話題。
保持自己的本真,這當然是最重要的原則。沒必要說美國人愛聽的內容,但完全可以按照美國人愛聽的、樂意接受的方式去說;沒必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時不時想一想“我現在做的是不是對的”也未嘗不可。最重要的是別忘瞭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別忘瞭自己要什麼、來美國的目的是什麼。對於那些美國孩子,沒必要迎合,重要的是強大自己,讓美國人服氣。這是後話,後面文章聊。
【價值觀】
這時候我又突然想到瞭當年在國內被炒得熱火朝天的三個字:“價值觀”。
很多人不把孩子送出國,說是因為“價值觀沒有成型”。那麼好,我隻能說,我在美國呆瞭三個月,我的價值觀、世界觀、傢庭觀、婚戀觀,還有你能想到的任何觀,都被顛覆瞭。我突然意識到人的價值觀從沒有定型一說,在另一個世界面前、在另一種生活方式面前,是多麼脆弱。
為什麼我們要出國旅遊?因為我們要開闊眼界、我們要尋求一些讓我們眼前一亮的東西;這也就是為什麼或許很多時候我們旅遊回來時都會說:“人傢國傢真好”、“這真不一樣”;而其實這時候,我們對於很多事物和問題的看法已經改變瞭。說小瞭叫看法,說大瞭就是價值觀。
人的一生觀念都在改變,我的爺爺奶奶一直認為我出國是受苦,直到我前幾天回去看他們,他們看到我長高瞭、身體變結實瞭、更開心瞭,他們才相信美國人沒有“虐待”我,在帝國主義國傢學習沒什麼不好。這麼大歲數的老人觀念尚在改變,更何況孩子。我要公開承認,走之前我的價值觀沒有定型,出去後我的價值觀改變瞭,而且是往好的方向改變瞭。
如果說因為價值觀沒定型而出不瞭國,這是太可笑的理由,因為我從根本上質疑人的價值觀是否定型。當然,那些固步自封、閉門造車的人是的。
那到底因為什麼而限制瞭出國學習呢?除瞭各傢的具體條件和情況外,主要就該是自理能力、學識積累、為人處事能力等等。而對於這些能力,我覺得是一個正常的十幾歲青年已經應該具備的素質,而隻要具備這些最基本的能力,一個青年便可以在國外獨立地生活;同時,反過來看,如果不具備這些最基本的能力,也便不是其他人的問題,而是傢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的問題瞭,而這更賴不上“價值觀”三個字。
【步入社會】
國外並不可怕,除非一個人不想好好學習、隻想整天遊手好閑花老爸的錢,否則,他就肯定能學到知識、學到本事、變得更成熟。國外並不可怕,我都笑著、活著回來瞭,還有誰不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