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29:42
推薦,不僅僅是在國外,其實在國內,年輕人如何融入環境也是一樣的。
原標題:我與美國孩子打交道
文/Tiger Gao
我們都說美國孩子是一個單純的群體,確實,SPS(St. Paul's School,美國聖保羅高中)的孩子們就很有趣:他們不跟你勾心鬥角,但是每個人都會背後議論每個人;他們不根據有錢與否評判你的人格,但所有有錢孩子都在一起玩兒;他們沒有種族歧視,但是這個年級最核心的小團體裡都是白人;他們不依靠成績評判你,但大傢都對成績好的孩子報以某種敬佩之情;他們單純,但他們在很多地方想的比中國人還多;學校裡的男生中,基本上除瞭亞裔都有女朋友,但為什麼在校園裡見不到手拉手的情侶?我們說美國人喜歡好表現的孩子,但好表現就能交到朋友?在表現的覆蓋之下,什麼樣的人格才是人傢真正看重的?…… 美國到底什麼樣,我也很難說,但或許從SPS這五百多個孩子中,我們能看出些許端倪。美國教育不能單單用“自由”二字概括,美國孩子也不能用“單純”二字形容。這個國傢很有意思,我就先從和美國孩子打交道說起吧。
【立足】
到美國的第一周,因為常和同學開玩笑講笑話,我居然在年級裡口口相傳成為瞭一個“cool guy”,也幾乎成瞭全校最popular的九年級學生,這實在是出乎我的意料。
出國前就聽同學說,在美國交朋友有兩種方法:nice和cool,我們還笑說到瞭之後隻能走nice路線瞭,因為細想一下,咱中國孩子體育不強、人傢又不看重學習成績、咱能不能聽懂人傢說話還不一定,哪兒那麼容易交朋友?所以估計隻能靠逢人便笑的nice路線瞭。
結果沒想到,到瞭之後,我這點兒英語不僅完全能應付和美國孩子的交流,而且居然他們對我的笑話還很感興趣,大傢評價我“很funny”;其實我也沒講什麼高級笑話,很多都是從中國生搬過去的,但美國人居然還挺喜歡。這實在出乎我的意料,我從未想過,自己出名不是靠學習成績或是nice,而是靠funny,靠cool。第一周在SPS的社交生活打得我這個屌絲措手不及,誰想到我能在SPS成為一個cool guy?!
當然,出名就會有代價,靠嘴出名更會有代價,俗話說“禍從口出”嘛。在國內,我寫寫博客,有人愛聽有人不愛聽,贊的罵的都有。在美國更是如此。一個中國孩子,話說多瞭,肯定有人喜歡、有人不待見。到後來,我說話還惹出瞭全校兩個男生團體的罵戰,這是後話。
這時候,一個中國大哥哥過來跟我說,funny要有度,否則以後人們就會把你當成小醜看待。我一想,還真是,或許被人當成小醜、說話沒人重視,比不出名還差,這個局面真是太可怕瞭。大哥哥的話引起瞭我的警醒,於是,我在SPS過的第一周,以被人簇擁開始,以自己在房間中的警醒結束。我趕緊給父母打電話,又去找老師聊天,吸取各方意見;同時也去問一些關系較好的美國同學,聽聽他們的意見。最後我決定,在接下來的一周內完全消失。於是,我每次都自己坐在食堂的角落裡,也切斷瞭與他人的任何交流,幾乎與外界隔絕。這一周的冷處理,讓我funny的勁頭緩瞭下來,不過可惜的是,沒有抓住最黃金的前兩周時間結識同學。
現在想想,在美國的最先三個月,先不說學習,在社交上一定得明白美國人是什麼規律。去美國前,我給自己定的適應期是一年,當時心想,一年能把語言、學習、同學交往適應好就不錯瞭。結果沒想到,第一周就適應得過於好瞭。這時候再怎麼辦,就要走修正主義路線,及時調整自己的節奏和步伐。
【反思】
經此一役,我發現瞭在美國生活最重要的一點——反思。這優先於一切所謂和美國同學的交流、展現人格魅力、搞好學習成績等。因為,如果不反思,就不知道自己處在什麼樣的境地。反思可以是自己反思,也可以是傾聽他人點出自身問題,但無論怎樣,都要隨時隨刻聽取來自各方的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幸運的是,我遇到瞭一位中國大哥哥,他點出瞭我不應該太funny,更點醒瞭我需要隨時調整自己的意識。在過去三個月裡,每天晚上我都會拿出一些時間發呆,反思自己的同時,也琢磨一下這一天裡發生的事情。現在想想,琢磨問題的能力也很重要。
在美國,身在異鄉,獨自一人,雖然非常渺小,但也容易自我膨脹;反思幫我認清自己,琢磨幫我認識別人。
到瞭美國,父母不在身邊,遇到問題幫我出主意,也頂多是基於電話裡的描述,多數事情還要自己扛、自己想。當然,到美國是學真本事,如果天天光想著人與人之間的這點兒事兒也不行。我的意思是,要在美國融入和適應,就要以異常清晰的頭腦和思路進入其中。因為從我三個月經歷的事情來看,在SPS這樣的高中學習生活,絕非單純的nice、cool或者開朗便可以的。美國孩子也不都是單純小天使,問題會接踵而至,不思考,是不行的。我慢慢講,或許大傢就會理解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