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30:41
《爸爸去哪兒》是國內最近比較火的一部神劇,當然也再次符合“能火就一定不是原創”的特點——有關這一結論,大傢可以從06年的《贏在中國》,去年的《中國好聲音》以及今年年初的《我是歌手》等等節目獲得證明。不過,這並非本文要探討的主題。本文的主題是父母,具體是80後這批新上任的喜憂參半、驕傲自卑的父母。
不知不覺,“歲月如飛刀,刀刀催人老”這句老話已經在80後的耳邊,漫不經心地絮叨瞭多年。如今,總算通過升級為父母而成為更赤裸裸的事實瞭。
然而,一切都仿佛發生在昨天。昨天我們才離開高中,揮別傢長,奔赴大學,穿著裡面是耐克外面是阿迪logo的衣服去當志願者,吃著雪糕穿著褲衩倚靠在烈日下的陽臺上看姑娘或被姑娘看......今天,我們便已經告別校園的課堂和飯堂多年,也早已記不得大學第一天進校門時,曾讓你駐足心動過的那個姑娘的如花容顏。
仿佛昨天我們還在糾結畢業那天是否要一起失戀,打著愛的幌子蝸居於魚龍混雜的城中村,在錯誤的時間遇見對的鬼,遊走於珍愛百合網叫囂著“非誠勿擾”......如今,在經過多年現實的洗禮後,我們發現真正的愛情已經成瞭這個世上最奢侈的消費品——不管你曾經是否消費過。
過去種種,再怎麼鮮活如新,也像是放進冰箱裡的牛奶,經不起時間的催化,如今我赫然發現:當年的這位班花已是後媽,那位班草已為人父,跟老友電話裡聊的話題總是三句離不開"人造人",前女友的微信圈裡發佈瞭十條消息有八條與寶寶有關的,剩下的兩條是對國傢開放2胎的新聞轉發......歷史的潮流已經把80後推向瞭舞臺的幕前,孩子的問題也將關系到我們是否能演好這個即便我們不想演的角色。
不可否認,對於父母而言,最大的希望莫過於孩子的健康——這一點在我兩個好友身上有著刻骨銘心的感觸:好友A是個漢子,其愛人不幸流產。好友B則是位女性,懷孕期間查出有隱患,被迫人工流產。前者是我最好的朋友,流產的誘因是懷孕期間兩小口子吵架,脾氣上來瞭借酒消愁,結果傷瞭身子——最讓人無語的是,其老婆還是位護士,本就是專業人士,卻犯瞭最業餘的錯誤。
至於後者,則是我高中時候的一個女性好友。距上次撕心裂肺已經過瞭兩年,如今迫切地想再要孩子,可老公卻死活不願意,也不知是因為心裡有陰影還是怎麼的,一直往後拖,拖到如今兩小口都跨三而去,反倒是不急瞭。
如果說以上撕心裂肺的痛隻是短暫的,能夠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沖淡。那麼還有一種痛則更為持久,更需要勇氣去克服——即便是世上和史上最樂觀的父母。
《爸爸愛喜禾》是作傢蔡春豬寫給自己自閉癥兒子的一本書,文字間的幽默樂觀,讓人感覺到愉悅之餘還有一種莫大的心酸,比如這一段:“一開始喜禾的爺爺妄想說服我,每次打電話,都能舉出例子說某某的孩子如何後來沒事,某某的孩子如何後來也好瞭……他都七十歲的老人瞭,走村串戶采集資料的時候別累著瞭。”類似風格的文字,書中幾乎通篇都是,大傢如果覺得符合口味,我強烈建議大傢可以買來閱讀。
話說回來,當今的醫學科技,已經基本確保孩子在出生之前的生理健康瞭(畢竟自閉癥的概率比中福利彩票的概率還低),至於孩子出生之後,心理層面的健康則難說。前不久還看到一則震驚社會的新聞,一個10多歲的姑娘在電梯裡瘋狂摔打鄰居女嬰。難以想象,這個姑娘到底藏著什麼惡毒的內心,才會有如此強悍而驚艷的表現。
“想象力和善良”是韓寒對女兒韓小野的要求。這一點,在最近的《南都娛樂周刊》對韓寒的專訪中有提到。其實“善良”沒什麼好說的,正如“責任”一樣,是男人即便是男娘所必須的品質——遺憾的是,在當今這個社會,也正如男人逐漸失去瞭責任一樣,善良對很多姑娘來言,也成瞭一種奢侈品。
至於想象力,相信對於很多國人來說,有些陌生,原因什麼,大傢都受過義務教育,非常清楚。前不久,我在電視看遠古人類的起源,說到人類的祖先海德堡人(迄今為止在歐洲發現的最早的直立人),說那時候的人跟現在已經沒有多大區別瞭,知道親友離世很傷心,團結一致抗外敵等等,唯一的區別就是想象力,海德堡人在想象力這個維度上還有待提高,以成為真正的現代人。
話說回來,如果我將來也有一個女兒,我對她肯定也會有所期望:比如說懂得打扮,不管是外表還是內心;又比如說智商ok,不需要像居裡夫人一樣聰明,但起碼聰明到懂得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