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鐘書:讀《伊索寓言》

2016-08-13 16:33:48

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瞭氣,問小蛙道:“牛有我這樣大麼?”小蛙答說:“請你不要漲瞭,當心肚子爆裂!”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該跟牛比偉大的,她應該跟牛比嬌小。所以我們每一種缺陷都有補償,吝嗇說是經濟,愚蠢說是誠實,卑鄙說是靈活,無才便說是德。因此世界上沒有自認為一無可愛的女人,沒有自認為百不如人的男子。這樣,彼此各得其所,當然會相安無事。

老婆子和母雞的故事:老婆子養隻母雞,每天下一個蛋。老婆子貪心不足,希望它一天下兩個蛋,加倍喂她。從此雞愈吃愈肥,不下蛋瞭——所以戒之在貪。伊索錯瞭!他該說,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

狐貍和葡萄的故事:狐貍看見藤上一顆顆已熟的葡萄,用盡方法,弄不到嘴,隻好放棄,安慰自己說:“這葡萄也許還是酸的,不吃也罷!”就是吃到瞭,他還要說:“這葡萄果然是酸的。”假如他是一隻不易滿足的狐貍,這句話他對自己說,因為現實終“不夠理想”。假如他是一隻很感滿意的狐貍,這句話他對旁人說,因為訴苦經可以免得旁人來分甜頭。

驢子跟狼的故事:驢子見狼,假裝腿上受傷,對狼說:“腳上有刺,請你拔去瞭,免得你吃我時舌頭被刺。”狼信以為真,專心尋刺,被驢子踢傷逃去,因此嘆氣說:“天派我做送命的屠夫的,何苦做治病的醫生呢!”這當然幼稚得可笑,他不知到醫生也是屠夫的一種。

這幾個例可以證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現代兒童讀物的。盧梭在《愛彌兒》卷二裡反對小孩子讀寓言,認為有壞心術,舉狐貍騙烏鴉嘴裡的肉一則為例,說小孩子看瞭,不會跟被騙的烏鴉同情,反會羨慕善騙的狐貍。要是真這樣,不就證明小孩子的居心本來欠好嗎?小孩子該不該讀寓言,全看我們成年人在造成什麼一個世界、什麼一個社會,給小孩子長大瞭來過活。盧梭認為寓言會把純樸的小孩子教得復雜瞭,失去瞭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認為寓言要不得,因為它把純樸的小孩子教得愈簡單瞭,愈幼稚瞭,以為人事裡是非的分別、善惡的果報,也象在禽獸中間一樣的公平清楚,長大瞭就處處碰壁上當。緣故是,盧梭是原始主義者,主張復古,而我呢,是相信進步的人——雖然並不象寓言裡所說的蒼蠅,坐在車輪的軸心上,嗡嗡地叫道:“車子的前進,都是我的力量”。

點評:

我書架上就有一本《伊索寓言》,也發揚瞭從小給孩子講故事的“優良傳統”,給孩子講瞭裡面的一些故事,有些故事孩子都已經會背瞭,看瞭錢老的這篇文章,我那個汗啊,這叫我怎麼去跟孩子解釋呢?我想瞭想,還好,講故事的時候,很少要孩子弄明白每則寓言後面的“這則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因為,當時看到那些結論,連我都不相信,就留著讓孩子自己慢慢去體會吧!

而現實生活中的“寓言”往往更令人心酸。例如:因模仿《喜羊羊與灰太狼》動畫片情節,江蘇兩個孩子被同伴綁樹上點火燒成重傷。法院一審判處《喜羊羊與灰太狼》制作公司承擔原告損失的15%。法院認為涉案影像制品存在暴力情節和畫面,誤導未成年人模仿。——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