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不懂邏輯哲學論怎麼辦?

2016-08-13 17:00:10

文/肚小豆

很多同學問,邏輯哲學論和西方哲學史看不懂怎麼辦?

豆老師不是搞文學的,是搞社會科學的,從這個角度說兩句。

1、有些書你一輩子不用讀:

很多東西他是這樣的。有些書真的沒有必要讀。因為就算你是PhD瞭,你不搞維特根斯坦,他的東西(ideally)也不需要讀。即使是你搞,那也不需要通讀,以後如果你有機會,找一個人帶著讀會很快。你可以讀幾章,幾句,幾個段落,嘗嘗新鮮。

我為什麼說的這麼肯定?是的,這世界有些讀者特別牛逼,比如叔本華,比如艾默生,他們讀誰都可以通讀,還能抓緊時間吐槽兩句。

但是你不是叔本華,我為什麼知道你不是?你還想看豆老師談這個“邏輯哲學史讀不懂”的問題,你甚至還在豆瓣關註著肚小豆,這就說明你不是牛人。

那豆老師就吐槽幾段給你點建議。

2、有些人不好讀:

比如有一個社會語言學傢叫Basil Berstein。他的書,按理說你是可以讀的。是啊,都在書架上放著,憑啥我不能讀呢?能讀,想讀哪本讀哪本。

小豆在劍橋學這個人,教小豆的老太太是當年伯恩斯坦自己帶出來的PhD,國際伯恩斯坦研究會的主席。她上來就說,給你們列個書單,按這個順序讀,一本不要弄混。

為什麼按順序讀呢?老太太說她的邏輯思想就是這樣的,你按照這個順序讀,最容易理解一些關鍵的concept。比如伯恩斯坦講code,你拿一本他死前寫的最後一本書,這時候他已經假設你讀過前面所有的書瞭,code來code去,你讀得懂嗎?

更要命的是,這種順序還不是時間順序,有時候這個人可能一個概念用瞭20年,突然意識到自己還沒定義這個概念,然後很內疚地寫一本入門書去解釋。如何判斷哪本是入門書呢?隻能靠人帶領,或者讀一些宏觀的介紹書,這個後面會講到。

是的,有些人的體系是如此龐大,你一頭紮進去並非沒有收獲,而通常是事倍功半。

魯迅的東西也很多,但魯迅有體系嗎?沒有。

你說我從《朝花夕拾》還是《華蓋集》開始讀?從《且介亭雜文》還是《吶喊》開始讀?小豆老師覺得答案是都可以。這些書屬於並列關系,而且都是吐槽沒啥技術含量,你隨便讀。

那麼,魯迅的文章要一本一本一頁不漏地讀嗎?from back to back?其實如果你仔細觀察,他的好多東西是這樣的邏輯。

“這個X報紙的Y編輯是個傻逼,為什麼這麼說呢?他是個傻逼,傻逼啊傻逼,他那天出門買豆漿借瞭我5毛錢【rambling starts】,後來文藝戰線錯誤瞭,前幾天張三在報紙上諷刺我,哎呦你算老幾啊,你還批評我,我跟你說啊,他跟村頭那個李寡婦……”

這種東西,脫離瞭那個時代的語境,除非你是搞文學史的,這個文段對你如獲至寶(梳理魯迅那時候和出版業的關系、認識的人、思想動態),對於我們一般老百姓,這東西毫無意義。

3、有些人值得讀,但得挑準瞭什麼書:

盧梭這個人很值得讀,但是盧梭的《愛彌爾》是什麼呢?這本書完全就是盧梭設計瞭一個小孩,然後對這個小孩的一生做瞭描述,體現瞭他體系中“nature is good”這個概念的重要性,然後還設計瞭一套教育系統。

是的,這世界上有的人,可以為一個概念寫一本書。

顧誠這個人也很值得讀,但是他的《英兒》,基本上就是和一個情人f**kf**kf**k,然後一種類似意識流的回憶錄,仔細的描述當時f**k時候他的感想

這種書值得讀嗎?當然如果你口味特別重,你可以讀。

總之就是說,有些人值得讀,但得挑準瞭他的什麼作品值得讀。

如何判斷呢?

一個比較好的東西就是業界權威寫的書,比如Blackwell Guide to XXX,有哲學歷史學入門的東西。還有Cambridge Companion系列,可以介紹一些人,一些事情,一些東西,都是業內權威人士。

比如Cambridge Companionto Rousseau,就很好的把盧梭的作品介紹完瞭。看完這種高屋建瓴的東西,有一個宏觀的印象,你就可以挑著讀具體的作品瞭瞭。

4、有些書要挑譯本

這個不用說瞭,特別是叔本華這種喜歡賣弄概念的,挑一個好的譯本很重要。很多時候你不懂的不是作者,而是不懂那個二缺的翻譯。

5、有些書要挑編者

有些書完全是compile以前的東西,比如《陸小曼文集》這種東西,就是無良出版商拿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來賺錢。連陸小曼寫信給胡適借錢都收錄進去,不值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