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09:26
文/韓寒
5年前,汶川地震,我和老羅等朋友盡可能早的趕到瞭成都。不少網友捐瞭物資委托我們救災用。次日,又有幾個志願來救災的朋友與我匯合。我們告別瞭牛博網的朋友,開始單獨行動。在那裡停留瞭一周多,有些話,也許此刻說出來比較合適。
作為第一批去汶川的人,對於“志願者”三個字有很多感受。有人對主動去救災的人頗有微辭。其實我部分贊同他們的苛責。在去往重災區的路上,的確看見過一些志願者車拋錨瞭,身體出狀況瞭,搞不好救人不成反被救,也偶有志願者的車輛堵路的情況發生。但總體來說,在512那樣大的災難前,志願者帶去的幫助遠比他們造成的麻煩多得多。時至今日,依然有不少謠言,比如“當年我們開著跑車什麼物資都沒帶到玩,結果車壞瞭堵住瞭救援隊的路”,更有不少是針對其他志願者的,我不知道編這種故事的人是什麼樣的微妙心態。在巨大的災難面前,一定是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去救助的,在救助的過程中,定會有不周全。災難越大,越需要社會共力。有些人,對著這些因為熱心而造成的麻煩不願理解並且死纏爛打窮盡挖苦,反而對一些明顯的公權力失職監管缺失造成的悲劇坐視不管甚至助紂為虐,我寧願他在傢裡看跳水比賽。
但志願者也有不少需要反思的地方,包括我也是。2008年,我和朋友一腔熱血,到瞭那裡,發現其實我們能派上的用場並不大。網友們因為信任,把很多的帳篷和物資寄給我,我和幾個朋友一開始會選擇有目的的發放,後來發現這工作如果沒有專業對口的基金會,你幹到奧運閉幕都完不成,而且容易一筆亂賬。後來我讓上海的朋友直接把物資給瞭壹基金。至於到四川的那些物資,我們兩臺車,白天拉滿,一趟趟去往不同的受災區,對於災民的幫助其實有限。更大的幫助就是是能最準確的知道災區所需,發佈給大傢,以便於網友們在捐物資的時候更加有針對性。在汶川時,我就收到瞭很多的贊美。其實根本就不配。很多冒死救助災民的真英雄被媒體忽視,我一個拉貨發物資和傳達消息的志願者卻被人誇獎,其實羞愧。真正見識過巨大災難救援現場的人,都會覺得自己的渺小。越往後這種羞愧感越重,以至於我一直戴著口罩,一看見有媒體來就避開,也沒有發佈什麼我在災區的照片。說這些隻是想告訴大傢,專業救援和熱心救助之間的區別。好在我開車水平還行,沒添亂,也招募來一些物資,不至於完全是個廢人。配得起贊美的是那些樂觀的災民,很多專業救援隊,志願的救援者,一些專業基金會的志願者,部分敬業卻不過度消費災民的記者,還有我們平時所挖苦和批評的部隊及警察。
網絡雖然對救災幫助巨大,但網絡謠言給我們帶來瞭不少困擾。當時傳播信息靠博客和論壇,這種困擾還不算大,無非是一些網友誇大事實。我們在汶川地震期間,常常看到網上帖子,說某地已經不行瞭,斷糧缺水少藥,廣場滿地傷員,快救救我們。在我們飛奔去的一路上帖子還不斷更新,直播慘況。等我們到那發現該鎮受災很小,人們在廣場上歇息聊天,甚至旁邊餐館和商店還有不少開業著。很多志願者都聞訊趕來瞭,物資堆積如山。一周內,我們被這樣的網絡帖子牽著到處走,很多次到瞭現場才發現與描述不符。災難面前,誰都不願被遺忘,誰都想有更多的物資,但資訊傳播的偏差,往往讓由民間力量積蓄的重要的物資沒有能去到最急需的地方。最後我們的經驗是,往往寂靜無聲的地方,災情真的很嚴重,叫得此起彼伏的地方,也許可以先緩一緩。
如今有瞭微博,甚至有人借災難騙轉發關註甚至騙錢,捏造瞭不少信息。一些朋友無法分辨,一心急都轉發瞭,然後變成熱門,民間志願者甚至專業救援隊都往那趕,等發現是假的已經浪費瞭大把時間。這也是為什麼那些求助微博都不敢轉發,因為在汶川的時候,我們得到瞭不少教訓。在災難面前,網站對於類似求助信息在被廣泛傳播之前最好有基本的核實。至少ip地址完全不對的第一人稱微博要格外註意。
我也建議在救援最重要的72小時內,名人明星暫時不要前往。不少人能認出你的臉,一旦排場比用場更大,再多的熱心和善良都可能適得其反。反而是在地震後的心理創傷恢復期,願更多的明星可以去那裡,哪怕就是宣傳,也是件好事。這點和我08年的觀點恰恰是相反的,08年汶川地震的後期,很多明星去往現場。在那裡呆瞭一周多的我那幾個朋友對此有所不屑,都言作秀,說,為什麼你們在最危險的那一兩天不來幫忙。到瞭09年我就覺得,其實他們的做法是對的。這72個小時,應該留給專業救援隊和有經驗的志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