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蘆山”真面目

2016-08-13 17:09:26

還有一個感觸。當災難來臨,最好的救援者其實是你自己和你身邊的人。自救和互救往往是災難發生後最有效的方法。建議學校能夠開設或者強化救援課,教授各種情況下的自救互救方法。

親歷過幾次災區,更知道所謂道德兩字,不能用來高掛。災難各種,人心萬千,境遇兩極,也許誰都是高尚者,誰也都是卑劣者。面對自我的苦難,他人的生死,很多時候,你和你以為的你並不一樣。我們都願擁有一個更好的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行善修行的方式。善舉A和善舉B之間不該互相責難,也不要用動機論去解釋那些善舉,更不可道德綁架。我一個朋友,做瞭不少善事,很多不願言說,飯桌上也不願意談起,更不會網絡平臺上有所表示。早年玉樹地震時,不見他有動靜,結果有另外幾個朋友覺得他冷血。其實他的企業是第一批捐款捐物的,很多平時我們和媒體根本關心不到的慈善,他都會參與。人心肉做,有些苛責和綁架其實會傷害到行善者。對我所不理解的他人進行道德審判是我們內心隱藏的另一種災難。話退萬步,每個人的經濟狀況不同,就算不捐任何東西,甚至不關心災情,隻要自我為善,不害他人,就是對世界做的慈善。在對遠方苦難的萬千聲援熱血熱心之後,我反而會看見身邊有很多默然不顯的困苦需要幫忙。眾善夠重,諸惡才能被誅;重善夠重,困難才能不難。

祈福雅安。

再附:人定勝天

文/土摩托

先聲明一下,本文極度冷血,有道德潔癖的人就不用往下看瞭。

最近這10年,中國的媒體越來越開放,關於災難的報道也越來越迅速和透明,尤其是關於外國的災難報道,更是透明得比外媒還厲害。通過這些報道,國人依次領教瞭一系列災害,從非典開始,地震、海嘯、颶風、洪水、幹旱、酷熱、嚴寒、沙塵暴、泥石流、禽流感、森林大火……一直到現在的核泄漏,每一個都被炒成瞭當時的最大新聞,吸引瞭無數眼球。

每次災難來臨,都會有人質疑人定勝天這個說法。但我不知道他們想過沒有,每次災難發生後,媒體在報道災情的同時都會請專傢講述防災的辦法。如果你留意一下的話,你會發現每一種災害其實都有應對措施,有些還相當簡單,隻是我們沒有做到罷瞭。

我這次去日本采訪前,心裡為自己定下的目標就是考察日本的防震措施,因為日本無疑是全世界防震做得最好的,肯定有很多經驗教訓可以借鑒。結果,起碼就我所到之處而言,大部分日本建築都完好無損,即使有被震壞的也都歪而不垮。雖說震中不在陸地,但9級地震,無論如何也應該算是非常嚴重的瞭,如果同樣的情況發生在四川,後果不堪設想。

好瞭,我相信讀到這裡很多人都會開始把責任推給政府,指責中國政府沒有做好防震工作。但是你想過沒有,建築的防震技術說起來並不難,隻要有錢就行。新建築可以用法規來強迫開發商加強防震,老建築怎麼辦呢?如果把所有老建築都加固一遍,誰來出錢呢?

還有人認為應該加強地震預報研究。先不說這事在理論上是否可行,要想在現有的基礎上把地震的原理搞清楚,你認為應該投入多少錢合適呢?日本有錢吧?日本地震多吧?可日本也沒搞清,放棄瞭。美國也是如此。

還有人認為應該學習日本搞地震預警,就是利用電磁波比地震波傳播速度快的優勢,在全國建立監測網,提前幾秒鐘發出警報。我在去日本前對這項技術非常崇拜,但當我在一天內收到3次預警之後,我立刻明白瞭這件事是多麼地靠不住。距離震中越近,預警的提前量就越短,短到來不及反應。可距離震中越遠,地震的破壞力就越小,也就沒必要做出反應瞭。

再說海嘯。日本的海嘯很多,我在日本的東海岸也確實看到瞭很多防波提,大都有3-4米高,估計一般的小海嘯是防得住的。可這次最高的海嘯據說有10米高,防波提形同虛設。但是話又說回來,如果你一定要預防的話,也是有辦法的,把防波提建高不就得瞭?

一路上,我對人定勝天這個概念一直在糾結,理不出個頭緒。

最終讓我開竅的是一個名叫富神崎的小村子。這個村子位於茨城以北大約60公裡的地方,是個海濱小村,當地恰好有兩座山包,之間形成瞭一個微型山谷。村民們選擇在這裡安傢,兩座山正好可以放颶風。為瞭防止泥石流危害,兩座山幾乎都被水泥包住瞭,看上去固若金湯。可是,這個村恰恰是我看到的受災最嚴重的地方,因為兩座山讓海水聚集瞭能量,使得這夾在中間的村子遭受瞭最嚴重的海嘯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