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蘆山”真面目

2016-08-13 17:09:26

村民們為瞭防災,費勁瞭心機,結果卻得不償失。

看來人一定是勝不瞭天的,對嗎?

當然不對。如果這個村子在外海建一堵20米高的防波提,完全可以防得住這次海嘯。但是這樣一來還有誰還願意住在這裡呢?

所以說,任何災難都是可以防的,關鍵是你願不願意為此付出成本。我在牛博裡學到的最有用的一句話就是“人應該學一點經濟學”,很多事情,隻要用經濟學的原理琢磨一下,就迎刃而解瞭。

說得冷血一點,人的生命也是有成本的。你想防止一切災害,從技術上當然可以做到,但你出得起錢嗎?

現在的媒體有一種不好的傾向,那就是每次災害來臨,便集中精力討論如何防止這一種災害,忘記瞭這樣做的成本有多高。最近關於核電站的討論就是典型。我不知道有哪傢媒體會在這個時候討論一下“不建”核電站的成本?如果有媒體願意討論,千萬別忘瞭衡量核電站危害的標準應該是受輻射後的死亡和輻射病(比如癌癥)發病率的升高,而不是核泄漏本身。歷史上確實發生過幾次核泄漏,誰能統計一下因此而死亡或者得癌癥的人數有多少?我相信答案會低得讓你不敢相信,和媒體報道核電站事故的熱情完全不成比例。

再回到日本。這次日本之行給我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日本人的冷靜,這個國傢在災害面前表現出來的冷靜和專業性真的令國人汗顏。寫到這裡,肯定又會有人拿出汶川地震時全民動員那股熱情勁來說事,指責日本人冷血。可你想過沒有,那種全民動員式的抗震救災的成本是多少?有多少資源和時間被浪費掉瞭?這個確實很難量化,但據我看到的情況,這裡面的浪費是非常嚴重的。

所以我想問一句:你到底是喜歡那種灑狗血式的抗震救災表演呢?還是喜歡分工明確,處處考慮成本的日本式救災呢?

再回到人定勝天的主題。我的這次日本之行最大的感想就是:人定勝天是可行的,但必須考慮成本。日本人把災難分成瞭好幾類,投資效益高的防災措施先做,比如抗震、抗火災等等,如果遇到百年一遇的大災難,那就認命,並依靠完善的社會制度和救災體系,慢慢去消化它。

這個經驗中國完全可以學習。我覺得對於中國而言,最有效的防災手段不是建立多少個地震預報點,也不一定是立即加固所有的建築,而是盡快發展民生,提高國力和國民素質,同時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的救災體系,以不變應萬變,這才是人定勝天的思路。

有人說,人定勝天這個“定”字是安定的意思,我認為這個解釋很靠譜。人,隻要自己安定瞭,再大的天災都能應付得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