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教你如何做管理

2016-08-13 17:12:00

——技術明星如何轉型做管理

作者/ 古典(新精英創始人)

他想當演員,拉著好友去應聘自己卻落選;他從少年節目的主持人開始起步,成為喜劇大亨;他扮演的小角色讓人心酸又大笑;他把電影拍成自己也沒有意識到的“後現代主義解構大師”;他的電影在內地無數錄像廳瘋狂反復的放映放映再放映,影響整整一代人的網絡文化……傻子也知道我在講周星馳,這些關於他的傳奇,我不想再說瞭。

我想說的是他最近的電影《西遊降魔篇》,這部電影的好壞我也不懂評價,作為觀眾,冷暖自知。作為職業規劃師,我真正關註的,是這是第一部周星馳在片中完全沒有參演的電影 —— 他終於完美的克制住自己的表演欲,成為一個還不錯的導演 —— 對於一個曾經這麼傑出的演員,這不僅瞭不起,而且還非常罕見。技術人員轉管理,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管理學傢勞倫斯。彼得( Laurence .J . Peter)曾經提出個讓人挺沮喪的“彼得定律”,他通過分析上千個公司的實際失敗案例,發現“每個職工趨向於上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地位”的定律。另一個管理學傢丹尼爾。平克( Daniel H.Pink )提出“後彼得定律”,說人們會被提升到他感到工作無趣為止。如果這兩位的定律是真的,好友梁朝偉的選擇就更加聰明,做一個完美的好演員,為拍好一部電影學個幾年詠春。不去想什麼編劇導演,才是正事。一個人天生的潛質、優勢、思想等內在資源也許會最支持你到達某一個適合的位置,讓你做得非常優秀。但如果你再想往上走,也許就過猶不及瞭。

這也是為什麼在公司裡,最優秀的程序員、銷售、作者、教師……,當因為自己的傑出工作被提拔他們成為管理者的時候,往往他們會做得焦頭爛額 —— 一方面,因為要強忍自己的表現欲望不去動手,就讓他們花費瞭 50% 的心力:在他們看來,手下都太笨,做事情蝸牛速度,要教會他們,不如自己幾下做完得瞭。另一方面他們還要因為“管理者就是要通過人拿到結果”這樣的管理鐵律,咬著牙不情願地用著自己剛學的蹩腳管理技術教著“蝸牛”們工作。與此同時他們的手下更憋屈 —— 神一樣的主管襯托出來自己豬一樣的身手,他們覺得混一輩子都無法超越上級的時候,他們也沒有什麼好幹的瞭。公司裡面還有點能力的人會離開,留下全是小兵。團隊成為一個明星一群打雜的氣象。

這也就是周星馳準備做導演之後發生的故事 —— 從《國產凌凌漆》後,他作為副導演和李力持執導瞭《喜劇之王》,《破壞之王》《食神》,合作 13 年。期間他的重要合作夥伴一個個受不瞭他而離開,王晶、吳孟達……等拍到《少林足球》的時候,老好人李力持也受不瞭,徹底分道揚鑣。作為導演和明星的周星馳則重組瞭一個自己的“小人物班子”,胖子、禿頭、眼鏡男……你都說不出來的名字。連你稍微能記得的八兩金,都沒能呆下去。還記得嗎?如果管理者始終在明星的位置,隻有侏儒員工可以留下。

小人物班子顯然實力不夠,他發現使用過去的老影星也許是好方式 —— 一方面功力十足,一方面名聲不再,比較聽話,再加上視覺效果,這就產生瞭《功夫》。別說周星馳,連我都覺得這部電影是為我童年拍的 —— 讓自己童年最喜歡的功夫高手互相 PK ,然後集體被“陳真”秒殺,最後自己從天而降,一掌拍死他,自己做老大。我想也就是從這一掌開始,周星馳意識到自己作為明星爽完瞭,他希望真心開始做電影瞭。

然後有很糟糕的嘗試之作《長江 7 號》,然後就是今天的很棒的《西遊降魔傳》。在片中管理者周星馳意識到自己的極限 —— 星爺無法再象星仔那樣的體力充沛沒心沒肺瞭,他放棄瞭演出 ; 他也找到與自己匹配的好演員 —— 勢頭正好演技不錯的文章和黃渤,還有不溫不火的舒淇,都是互相看得上也願意教的人。所以這部電影裡面沒有周星馳的樣子,卻每個人都有周星馳的影子。因為周星馳的離開,每個人都努力扮演出自己風格的周星馳,周氏喜劇的風格和思想得以更長久的傳承下去。這就是作為導演和管理者的周星馳的努力和魅力。

從02 年的《少林足球》,到 12 年的《西遊》,周星馳花瞭 10 年功夫,四處撞墻,滿城臭罵,最後慢慢跨越瞭那個著名彼得原理,跨越瞭自己的欲望和限制,跨越瞭作為管理者的無能和無趣,從傑出演員到一個不錯的導演。這是我從我的專業角度,非常尊敬他的地方。我想讓他能夠走出這麼遠的理由,因為他實在太愛電影瞭,自己不能拍,也要找別人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