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補藥,神不為者,人為之

2016-08-13 17:11:18

文/tomly

因為存在愚昧,因為人類會思考,為瞭支撐自己活躍的大腦度過漫長的人生而不至於被擾亂和折磨,所以人類有瞭宗教,從這種意義上說,宗教和科學可謂兄弟。

去年因為去伊朗,瞭解瞭瑣羅亞斯德教(也就是俗稱的拜火教),發現跟中國的儒傢很像,好的宗教對信徒是循循善誘的,而不是恐嚇你為它犧牲。

回過頭再看佛教,這個和瑣羅亞斯德教,儒傢在同一個時代,卻分別獨立誕生的現在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其實也傳承著這種叫人向善的東方精神傳統。

佛教的思想基礎可以歸結為兩個詞:無常,因果。

佛說:一切皆流,無物永駐。

禪宗六祖慧能說:菩提本非樹,明鏡亦無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因為諸行無常,所以隻能以萬象皆空待之。因為萬象皆空,所以我們應該瞭無牽掛。因為這個牽掛的東西(我執)總會失去,執念越深則解脫越難。六道三界中,人是欲望的產物,人與生俱來的我執,就是執著於各種欲望的滿足,這個欲望可以是心理的——愛,也可以是物質的——金錢,房子……佛法的存在,就是要教我們解脫:既然萬物皆空,你執著的東西實質上是完全無法一直擁有的東西,為什麼還執念不放呢?

而佛的因果,從政治宣傳的角度上說,也許是歷代統治者最喜歡的佛教價值觀。世事無常,萬象皆空,並不代表我們在無所執的同時,也可以無所懼,因為我們有因果業報。

我們有因果業報,所以我們必須慈悲,慈能分享快樂,悲以感同身受。

執念也有業報,執念於生,會死不得所,執念擁有,反而更容易失去。

甚至我們的出身都是業報的結果,因為我們執念欲望,所以我們投胎到人界。

沒錯,業不是隻有這一世。佛說,你的這一世,隻是你的心的其中一個肉身而已,而心本身是連續的,不是如一根線穿過所有的肉身,而是骰子般每一面互相影響——那就是業報的所在瞭。

所以我們會有來生,甚至於不需要佛教教我們,我們自己都可以給前世來生合理化的解釋——既然有前世,為何我記不得瞭?是的,在西方,我們有柏拉圖的River Unmindfulness(失念河),在東方,我們有孟婆湯。當然,會有一些人投胎時逃過瞭這一步,所以我們產生瞭天才,像莫紮特這樣四歲會作曲,六歲全歐洲巡回演出的從前世遺留瞭技能的天才。

萬象皆空,似乎唯有因果不空。

從嚴格意義上說,佛教是一種消極避世的哲學,這一點有別於道教,雖然近2000年來,中國的佛教和道教總是相依為命,甚至修行的場所總是一起,但是我的理解,道教是一個積極避世的哲學,它並不是無所求的,而是隻追求自己的一方安寧而已。佛教的無常觀讓我們太關註於世界的不可控的一面,而它的輪回觀又讓很多人放棄瞭現世的生活,寄希望於不知是否存在的來世,或者不知可不可求的證悟涅槃。

如果一世的修行就是為瞭生命的最後一刻證悟成佛,那不還是另一種類型的“我執”嗎?

當然,從積極的意義上講,佛至少教會瞭我們灑脫。人太聰明,太懂得擁有,太多的人執著於無謂的東西,所謂尊嚴,所謂安全感,所謂功成名就……其實,任何在你死去的那一刻,你不會留戀的東西,都沒有執著的必要。佛也教我們善待死亡,也許佛教是全世界最關懷死亡的精神傳統瞭。逝者已去,活著的人應該讓其感受到,安心去吧,我們會好好照顧自己。

——再讀《西藏生死書》,讀《禪的行囊》有感

原文:http://tomly.net/?p=1113

附《人生五章》:

1

我走上街,

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

我掉瞭進去。

我迷失瞭……我絕望瞭。

這不是我的錯,

費瞭好大的勁才爬出來。

2

我走上同一條街。

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

我假裝沒看到,

還是掉瞭進去。

我不能相信我居然會掉在同樣的地方。

但這不是我的錯。

還是花瞭很長的時間才爬出來。

3

我走上同一條街。

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

我看到它在那兒,

但還是掉瞭進去……

這是一種習慣。

我的眼睛張開著,

我知道我在那兒。

這是我的錯。

我立刻爬瞭出來。

4

我走上同一條街,

人行道上有一個深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