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2:24:41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隆冬的某天,皇宮內發生瞭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剛剛親政的宋仁宗,被皇後郭氏不小心扇瞭個耳光。
當時,宋仁宗寵幸尚美人、楊美人,對年輕的皇後郭氏十分冷淡,尚、楊因此頗為驕縱,而郭皇後遭受冷遇,也頗為妒恨。兩者相遇,常常不快。這天,尚美人又當著宋仁宗的面,對郭皇後盛氣凌人、惡語相加,郭皇後忍無可忍,對著尚美人的臉頰扇過去一耳光。宋仁宗趕快擋在尚美人前面,郭皇後的巴掌沒沾到尚美人的臉,卻扇在瞭皇帝的脖子上,還留下瞭手痕。
其實,後宮爭寵、打架鬥毆的事在歷代並不鮮見。按說,這不過是皇帝的傢事,況且皇後也是無心之舉,那麼批評教育幾句,或者對雙方各打50大板,事情也就過去瞭。但是,這件傢事卻被宋仁宗無限放大至國事的高度,還被拿到朝堂上作為政治問題來處理,並由此展開瞭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博弈。而這場博弈中的人,既包括位高權重的皇帝宋仁宗、宰相呂夷簡,也包括宦官閻文應,還包括身微言輕的諫官范仲淹、孫祖德等。那麼,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到底想要在這場博弈中得到什麼呢?
先說皇帝宋仁宗。
其實,郭氏能當上皇後,是宋仁宗難違母命、被逼無奈的結果,宋仁宗並不喜歡郭皇後,因此他總想找機會廢掉郭氏,正愁沒有借口,這次耳光事件就為他提供瞭良機。宋仁宗於是把小事做成大事,把傢事變成國事,終於廢掉郭氏的皇後之位,“詔封為凈妃、玉京沖妙仙師,賜名清悟,居長樂宮”。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說白瞭都是宋仁宗母親劉太後惹的禍。仁宗即位時才十三四歲,由劉太後攝政。然而劉太後一垂簾就是漫長的11年,這11年間,宋仁宗由一個不諳世事的孩子,逐漸成長為有自己思想和主見的成年人。不過,雖有主見,但不能做主,他想做的,太後說不是時候,他想玩的,太後又橫加阻攔。更讓他惱火的是,那些由太後一手提拔起來的大小官員,均俯首聽命於太後,對自己這個皇帝貌似尊敬實則敷衍。備受冷落的宋仁宗由此對母親產生瞭一種抵觸情緒,年齡愈大愈加濃烈。
明道二年初,劉太後終於還政於宋仁宗,不久便駕鶴西歸。劉太後一去世,宋仁宗心裡久久的壓抑終於得以釋放,這種變化從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推官石介的話中可以窺見端倪:“倡優日戲上前,婦人朋淫宮內,飲酒無時節,鐘鼓連晝夜。”宋仁宗像脫韁的馬兒,在欲望的草原上縱橫馳騁,日日買醉、夜夜笙歌。同時,從親政第一天開始,宋仁宗就著手剪除劉太後的勢力,“太後所任用者也,悉罷之”。通過將劉太後當年重用的朝廷大臣降職、罷免,宋仁宗要達到自己“去劉化”的目的。
而郭皇後正好撞到瞭槍口上。劉太後在世時,郭皇後倚仗自己是劉太後的人,獨霸後宮、悍妒非常,但如今已經進入宋仁宗時代,郭皇後還以劉太後時代的態度來待人接物,這就是她不能與時俱進瞭。不過,話又說回來,郭皇後與時俱進又如何?能改變被廢的命運嗎?未必。因為對宋仁宗來說,廢除郭皇後,是他“去劉化”構想中的必然環節,吵架不過是個由頭,郭皇後即使這次不被廢,下次也會因為其他原因被廢。
宰相呂夷簡主張並推動宋仁宗廢後的目的是什麼呢?劉太後去世後,宋仁宗與宰相呂夷簡商量罷免樞密使張耆、樞密副使夏竦等人,理由是他們依附劉太後。議完後,宋仁宗在閑談中把此事告訴瞭郭皇後,郭皇後卻說:“夷簡獨不附太後邪?但多機巧、善應變耳。”這句話提醒瞭宋仁宗,呂夷簡隨即也被罷免。好在當時沒有比呂夷簡更值得宋仁宗信任的人,所以年內他就復相瞭。後來,呂夷簡通過入內都知閻文應瞭解到是郭皇後從中作梗,便懷恨在心。當宋仁宗同他商量是否廢後時,他毫不猶豫地以“古亦有之”為由,直接促使宋仁宗下定瞭廢後的決心。因此,呂夷簡主張廢後的動機是公報私仇。
閻文應作為太監頭子,天天圍著皇帝轉,絕對是以皇帝的厭惡為厭惡,以皇帝的喜歡為喜歡。郭皇後誤傷瞭皇帝,皇帝又討厭郭皇後,他就順著皇帝的思路,建議皇帝廢後。這種行為實際上乃官場慣技,即所謂的“踩著同志的肩膀向上爬”。皇帝滿意瞭,自己自然大得好處,太監也要奔前程嘛。所以,閻文應在廢後中尋求的是皇帝的寵幸,打的是自己的如意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