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陜北多次遇險 國民黨追兵近在咫尺

2016-08-17 22:24:55

  1947年胡宗南攻占瞭延安,各地解放區的領導紛紛發來電報,請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撤離陜北,遷移到晉西北,太行等安全地帶指揮戰爭。朱德和任弼時也建議毛澤東撤離陜北到晉西北去,因為那裡相對比較安全,也便於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

  毛澤東很理解他們的建議,都是為瞭自己的安全。但是他為瞭大局考慮,現在還不能離開陜北。毛澤東說:“我留在陜北前線,才能拖住胡宗南,減少其他戰場上的壓力,有利於別的戰場打勝仗。現在我們面臨的任務很多,但是,第一位的是要在軍事上打敗國民黨蔣介石,沒有這一條,其他一切都無從談起。”

  毛澤東認為如果此時中央撤離瞭陜北,陜北的人民會怎麼想?戰事這麼緊張,這時候撤離不就意味著告訴陜北的人民他們的偉大領導人為瞭自身的安危,棄他們於不顧跑路瞭?這讓全國人民會怎麼想?毛澤東說:“中央紅軍長征以後,我們的黨像孩子生瞭一場病,是延安的小米,延河的水使我們恢復瞭元氣,使革命站穩瞭腳跟。前天離開延安時,一位老房東跑來問我:延安的小米香不香?延河的水甜不甜?我無言以對。至於安全問題,哪裡人民擁護我們,哪裡才有安全。陜北人民好,陜北的地勢也好,回旋餘地大,安全是有保障的。”

  他還給自己非留在陜北不可列瞭兩個理由:“我們在延安住瞭10多年,一直處在和平的環境中,現在一有戰爭就要走,我無顏對陜北鄉親,日後也不好見面。我決心和陜北人民在一起,不打敗胡宗南決不過黃河!我不離開陜北前線還有一個理由,胡宗南有20多萬人,我軍隻有2萬多人,陜北戰場敵我兵力對比是10比1,我們的其他戰場要好得多,敵我兵力對比不這麼懸殊,常委分工要我負責軍事,我不在陜北前線,誰在陜北前線?現在好幾個解放區剛奪得主動權,我留在陜北前線,蔣介石就不敢把胡宗南投到別的戰場上去。我拖住他的‘西北王’,其他戰場上就可以減輕點壓力”。

  最後毛澤東隻留下瞭四個連的兵力堅守陜北,蔣介石知道毛澤東還在陜北,氣得大罵胡宗南“太無能瞭,竟連中共首腦在哪裡都搞不清楚”。並下令胡宗南:“即使損失三個師,也要生擒毛澤東。”

  這時,國民黨軍剛得到美國提供的新式無線電臺“測向儀”,從測向儀獲悉,陜北靖邊縣王傢灣一帶有一個強大的電臺群,胡宗南認定毛澤東就在這裡,立即命令軍長劉戡率四個半旅,“快速偷襲王傢灣,活捉毛澤東”。

  毛主席、周恩來、任弼時對著地圖研究對策。毛主席說:“敵人的企圖無非是三個:一是要把中央機關消滅在這裡;二是要逼中央機關過黃河;三是要把中央機關趕到沙漠地區餓死我們。我的想法是:敵人從東來,我們向西走,敵人從北來,我們向南走。大路通天,各走一邊。我們不能向東走,要向西走,向靖邊城內馬鴻逵的部隊靠攏。我們避開劉戡,利用馬鴻逵的地方主義,走一段沙漠地帶。胡宗南想要我們向東走,我們偏偏要向西走。天下的路多得很,他走他的大川,我走我的沙漠。誰消滅誰,咱們走著瞧。”

  當敵人的先頭部隊接近天賜灣時,毛主席和中央機關與敵人僅相隔一座山梁,形勢萬分危急。

  毛主席、周恩來、任弼時對著地圖分析敵情,毛主席說:“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恰好是胡宗南與馬鴻逵管界的結合部,胡、馬勾心鬥角,正好我們鉆空子,隻要我們沉住氣,敵人不一定會發現我們。”為瞭應付意外事變,毛主席、周恩來、任弼時作瞭最壞準備,商定三人從三個方向突圍,哪怕一個人突出去也是勝利。

  這時汪東興同志報告:“敵人離我們隻有四五百米遠瞭。”毛主席說:“隻要敵人沒有發現我們,就是到瞭眼皮底下也不準開槍。”

  此時,遠在隴東地區的彭德懷,從國民黨的電臺廣播中聽到胡宗南集中兵力偷襲毛主席的“昆侖縱隊”,立即派王震旅長率一個旅(其中有一部分是騎兵),並命令三邊和綏德地方部隊及遊擊隊全部火速出動支援,務必保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他們接到命令後,連夜強行軍趕到瞭天賜灣,從敵人的側面和背後突然向敵發起猛烈沖擊。

  劉戡被王震旅長的騎兵部隊吸引住瞭,他下令部下追擊騎兵部隊。就這樣劉戡的部隊全部跟著退出瞭天賜灣。昆侖縱隊解圍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