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2:42:52
在古代封建制度中,太監作為皇宮的最底層的身份地位。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畸形產物,他們一般出身貧寒,從小被割掉生殖器,一生在在宮內侍奉皇室成員,雖然太監身份底下,但他們在宮中有職稱,那麼宦官和太監的區別在哪裡?宦官是不是太監?帶著疑問,下面就跟隨中國小編一起去瞭解下吧。
宦官和太監的區別在哪裡?
兩者之間還是有區別的。
相同之處:宦官和太監都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傢族役使的官員。
不同之處:史書記載宦官分很多職位: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所以宦官不全是太監。東漢以前的宦官不全是“閹人”;東漢以後,宦官則全是被閹割掉生殖器、失去性能力的人瞭。
史書《後漢書·宦者列傳序》記載:“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他士。”當時用“閹人”充當宮廷服務人員的主要原因是:後宮女眷較多,防止正常男侍出入而發生穢亂宮帷的醜事。在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宦官有:“宦官宰相第一人”秦始皇時期指鹿為馬的趙高,東漢時期“斂財弄權亂漢宮”的張讓等。
而“太監”是在遼朝才出現。當時,政府機構中的太府監、少府監、秘書監中,都設有“太監”一職。不過這時的“太監”是一種官職,並非後來意義上的“太監”。因為是官職,所以“太監”也多有世襲。到瞭元朝,“太監”一職已升到二級官吏,官兒也不算小。
明代時,“太監”和“宦官”才變為專門為皇室服務群體的統稱。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為鞏固其政權,在全國范圍內設置瞭由十二監、四司、八局組成的二十四衙門。十二監的提領者被稱為“掌印太監”,這些“太監”均由宦官來擔任。官級小的稱為“少監”、“中監”,官階高的稱為“太監”。雖然明朝時“太監”必須由宦官來擔任,但宦官卻不一定是“太監”明廷規定,“太監”是宦官的頭頭,有品有級有俸祿。利益之下,必有所徒,明朝後期,太監“多如蟻陣”,最多時達十萬之眾,《日下舊聞考》中載:“都人生子,往往閹割,覬為中宮(太監),有非分之福。”
到瞭清朝時期,基本就沒有瞭宦官,是剩下瞭太監。而袁世凱稱帝時,宮中仆役全部由女官擔任,太監全部被趕走,“太監”就此終結。
所以宦官和太監還是有區別的,以上是中國收集關於宦官和太監的區別,想瞭解更多信息,敬請關註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