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開房需要身份證嗎

2016-08-17 22:45:15

  隨著時代的進步,開房從一開始的日租房內短期租住到現在需要發生性關系的人們所說的場所,而且,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開房就像是喝水這樣的平常,但是,親們一定不知道,開始是自古有之,且,據說在古代開房也是需要像現在的人們一樣需要身份證才能入住的,那麼,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不是真如小編所說的這樣呢?中國古代開房是否真的需要身份證呢?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古代開房需要身份證?

  不僅需要,而且查得很緊,沒有介紹信隻能睡馬路。而且,古代和現代一樣,客人入住後要進行詳細的身份信息登記,稱為「店薄」,或「店歷」,要妥善保存,留底備案,逐月定期交官方查驗。

  據《馬可.羅遊記》中記載,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在當時元大都(今帝都)看到,所有客棧和旅館的老板,「要將投宿的客人的姓名寫在一個簿子上,註明他們來去的日期和時間,這種簿子每日須交送一份給駐在方形市場的那些官吏。」

  由上述例子表明瞭中國雖然無法信息化管理戶口,但很早以前就有完整的戶籍制度。為瞭證明和區分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古人發明瞭「路引」、「門券」抑或「魚符」、「牙牌」之類證明身份的腰牌。不過有一點需要說明,古人的防偽技術是非常差的,因此經常出現假冒的身份證。

  當然,大部分古代中國人很少有出遠門的機會,隻有少數人有這個需求。但如果是官員、商人出差,或得到官方授權的外事活動,都會持有「符節」或「符卷」,這種「符」、「節」、「卷」等,都是早期入住旅館的身份證明,這些相當於現代的「介紹信」。後來的「驛卷」、「信牌」也都屬於旅行憑證。

  而且這種登記制度,來客的姓名,籍貫,職業以及到何處去,幹什麼事,都要一一登記在案,官役衙差要時不時地去檢查,一到夜晚不準客人進出,直到天亮方可,規定寺廟和普通百姓傢不得收留外鄉人住宿等。

  古代旅館的發展演變

  從《周禮》所記來看,早在周代中國的旅館業已很發達,而且似乎是「連鎖式」發展。如周王規定,有「國營招待所」性質的「驛亭」,要求每10裡有「廬」,即簡易房舍;每30裡要設「路室」,以供休息;每50裡的市鎮要設「候館」,候館即可以入住的招待所。

  而古代旅館業,在漢代得到瞭進一步發展,除瞭官辦賓館外,城市旅館、傢庭旅館都出現瞭。當時城裡的「謁舍」,就是一種城市旅館,這種城市旅館數量很多,分佈廣泛,多供做小生意的普通下層人入住,《漢書?食貨志》中謂「方技、商販、賈人坐肆、列裡區謁舍」,就是這個意思。而官辦普通旅館稱為「傳舍」,服務稍好,專用於接待「官差」。

  中國古代旅館種類繁多,稱謂不一。由於各歷史時期的文化背景、機構建置、生活習慣的差異,以及人們對旅館的認識與理解不同,古代旅館在各個時期的稱謂也不盡相同。

  商朝後期,為適應走南闖北的商賈的食宿需要,一批「客舍」「客館」相繼出現。秦漢時期設立的「驛傳」則是專供傳送郵件公文和來往官員居住的旅館名稱。

  漢代,旅店又有瞭較大發展,長安城裡修建有140多所「郡邸」,還建造瞭「蠻夷邸」專供外國使者和商人食宿。

  現代流行的城市旅館、傢庭旅館,在先秦時已出現,主要有「館」、「寓」、「舍」等。這些旅館檔次和功能區別明顯,以供不同身份的旅客入住。

  以上就是中國的小編在針對古代習俗關於中國古代開房需不需要身份證一事上所做的相關方面的解說,想要瞭解更多關於古代習俗的方面的事情,敬請關註中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