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2:59:39
自春秋以降,中國城池一直采用這種樸素的土築辦法,近兩千年過後,大名鼎鼎的元大都(北京)城墻,依然是由夯土築成。這種土築的城墻,樣子不太好看,而且不太結實,特別是一下雨就會因雨水淋蝕而損壞。當然也有例外,譬如東晉十六國時夏國赫連勃勃大單於(407~425年在位)修建的統萬城,便是土築史上的奇跡。統萬城采用“蒸土築城”法,即把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摻和在一起夯築而成,雖為土城,但具有石頭一樣堅硬的質地和抗毀力。傳說負責施工的叱幹阿利大將軍要求非常嚴格,近乎殘酷,修建好的城墻,他命人以鐵錐檢驗,凡錐入一寸者,便立刻將工匠殺死,填屍於墻內。在這種瘋狂的高壓政策下,歷時六年修建而成的統萬城,建築質量奇好,“其堅可以礪刀斧”,完全可以和現代水泥相媲美。
當然,這隻是特別的個例,大多數的土城墻,為保證牢固度和強度,隻能往高、大、厚上靠攏。譬如兩千多年前齊國的都城臨淄,城墻寬度就達20米,楚國都城郢的墻厚也有14米之多。在冷兵器時代,這樣的厚度,其抗擊打能力,足以令人放心。此外,為保險起見,在高大厚實的城墻外,與城墻平行的還有人工挖掘的寬深壕塹(也可以引註河水,成為護城河)。大的都城,城外環周的護溝壕,通常寬度達到30米,深度也在4~5米。
不過,土城也有土城的好處,那就是容易修補。譬如當安史之亂,李光弼鎮守太原時,叛將史思明的大軍將至,如果要對方圓40裡的太原城進行加固肯定是來不及的,於是一邊率領軍民在城外挖掘壕溝,一邊命人將挖掘的壕土做成幾十萬個土磚坯,命令用土坯修築營壘,哪裡被破壞,就用土坯補上。
從軍事防禦的角度看,中國古代城池的構築,可謂佈局精妙,機關重重。在高大的城墻頂部,築於外側的有連續凹凸的齒形矮墻,稱作雉堞,又稱垛墻,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下部有通風孔,用來保護墻體。內側矮墻稱為女墻,又叫“睥睨”,一般比垛口低,起護欄作用,防止士兵往來行走時跌下。此外,城墻內部也都修有環城馬路和登城道。
城墻每座城門的正中央,都建有城樓,這是城墻頂上精致美觀的高層建築,平日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而在高大的墻體外側,每隔一定距離,還會有凸出於墻體外側的一段,這就是馬面(又稱敵臺、墩臺、墻臺)。馬面有長方形和半圓形兩種,因外觀狹長如馬面而得名。馬面的使用是為瞭與城墻互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從三面攻擊敵人。它的一般寬度為12~20米,凸出墻體外表面8~12米,間距為20~250米(一般為70米)。這符合宋·陳規《守城錄·守城機要》中的記載:“馬面,舊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減二丈,闊狹隨地利不定,兩邊直覷城角,其上皆有樓子。”在使用冷兵器的時代,這個距離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內。
為瞭增強馬面的防禦和戰爭能力,在馬面之上一般都建有敵樓,可以屯兵和瞭望,又可以儲藏武器,使城墻的防禦性能發揮到最高點。戰時既可以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築的特點,觀望敵人,觀察敵情,防止敵人迂回城下攻城;又可以憑借敵樓從正面及左右兩樓間三個方面的交叉火力,狙擊敵人,隨時點線相連,編織嚴密的高空火力網,是城墻防禦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城墻四角的角臺,各建樓櫓一座,名為角樓。角樓的朝向與大墻呈135度角,樓的高度、體量介於城樓與敵樓之間,主要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墻拐角處的防禦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座城墻的防禦能力。戰時,角樓內的守禦者居高臨下,視野廣闊,可監控和痛擊來自多種角度的進犯之敵。
從軍事進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環節,自然是城門。因此城池的設計者自然會對其加大保護力度,強化其防禦能力。規模小一點的城池,一般是設置懸門或吊橋,而大一些的城池,則要設置甕城。甕城是建在城門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專為保衛城門而設的小城。《武經總要前集·守城》記載:“其城外甕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 即便敵軍攻破瞭甕城城門,還有主城門防禦,由於甕城內地方狹窄不易於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延緩瞭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墻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所謂關門打狗、甕中捉鱉。《詩經·鄭風·出其東門》雲:“出其闉阇,有女如荼。”“闉阇”,指的便是甕城。可見早在春秋時期,城池的城防技術已經達到相當完善的地步。由城墻、城樓、護城河、馬面、敵樓、角樓、甕城等組成的立體城防格局,基本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成熟定型,並一直持續到明清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