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2:59:44
廣東貢院前後歷史超過600年,清代廣東選出舉人超過6000人,最老貢院考生竟然99歲,清代廣東的院試就有替考“槍手”……廣州日報記者昨天在明遠樓《從紅樓到鐘樓——清代科舉與廣東近代教育發展》佈展現場獨傢探營。
據透露,主辦方廣州魯迅紀念館轄下的明遠樓最近全面大修完成,將辟為首個《清代廣東貢院歷史陳列館》,一個《從紅樓到鐘樓——清代科舉與廣東近代教育發展》大展並擇期向廣州市民開放。
成兩廣官員搖籃
專傢考證,作為清代兩廣官員培育搖籃的廣東貢院,整個清代共選拔舉人6000多名。尤值關註的是,作為清代中國四大貢院之一的所在地廣州,1905年清政府頒佈停止科舉上諭之後,廣州貢院先後被改建為兩廣優級師范學堂、廣東高等師范學堂、廣東大學、中山大學等,見證廣東近代教育改革全過程。
根據87歲高齡的廣東省博物館的研究學者曹騰騑考證,廣東貢院始建於南宋淳佑十年(1250年),之後毀於元代戰火,後又重建,共歷宋、元、明、清四朝,歷史共達600餘年。而人們現在所指的清代廣東貢院舊址為1684年遷居文明路後所興建。歷史上,廣東貢院與另外的順天、江南、河南三地並稱為中國四大貢院。廣東貢院已經成為清代兩廣官員的培育搖籃。
據記載,至1861年,廣東貢院號舍擴建實為6300平方丈折合69993平方米,1867年增加號舍3000間(每間12平方尺)合計36000平方尺折合3690平方米。到瞭同治六年(1867年),包括圍墻及通廊占地,整個廣東貢院面積起碼超過73683平方米,廣東貢院考生號舍多達11708間,廣東貢院進入最興盛時期。
子時發卷忙點燭 煙熏蟲咬著文章
號舍是考生進入考場的居住和答卷地,到貢院考試的都是在廣州每年舉行的院試中被錄取的秀才(生員),隻有考上秀才的士子才有資格來省參加鄉試。鄉試每3年一次,每次考3場,一般都在農歷八月的初九、十三、十五3天舉行。因在秋天舉行,故稱“秋闈”。
應試秀才在考試頭一天晚上進場,對號入號舍,隨身攜帶文具、餐具、茶具、被褥、衣服及食物,此外不準攜帶書籍、文卷及其他雜物,以防夾帶作弊。各考生所入號舍又矮又窄,隻有3市尺寬,4市尺長,6市尺高。舍內墻上有兩層磚托,各層架設放著一塊稱作“號板”的木板。初時號板長短不一,後來改成兩塊一樣長,上層號板算是桌子,下層號板算是凳子,兩塊號板拼在一起就算是床。
考生坐著寫文章,臥時也隻能蜷縮著睡。翌日子時(晚上11時至1時)正(即零時)發試卷,考生就得馬上點燃蠟燭考試,顧不得悶熱流汗,也不管煙熏蟲咬,拼命搜索枯腸;絞盡腦汁拼湊文章。那些監考人員高居明遠樓之上四處張望,監視著參加鄉試的秀才們在號舍裡苦思冥索炮制八股文章,直到第三天早上必須交卷。
入闈考試的考生被稱為“入闈”,清代作傢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這樣描繪當年“入闈”的秀才:“初入皆提籃似丐,唱名時官呵隸罵似囚;其歸號也,孔孔伸頭,房房露腳,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圍墻也,精神惝恍,天地異色,似出籠之病鳥……”
據統計,整個清代廣東貢院共產生舉人6000多人。
在廣東歷史上產生的9個狀元中,就有3個產生在清代,包括以治水政績彪炳於時的乾隆四年(1739年)巳未科狀元番禺莊有恭;秉性忠厚,尚氣節,淡仕宦,終身從事教育的道光三年(1823年)癸末科狀元吳川林召棠;眉清目秀,氣度非凡的同治十年(1871年)辛末科狀元順德梁耀樞。此外,中國近代史上著名人物如黃遵憲、康有為、梁啟超等都曾在廣東貢院考過試。
代考槍手 戴枷示眾
記者現場看到一幅清代的遊街示眾圖,來自《點石齋畫報》刊出的《嚴懲槍替圖》,圖中描繪瞭代考文童戴枷示眾的場景。原來,替考“槍手”不是今天獨有,清代廣東梁耀樞曾經彈劾廣東惠州院試時歸善、博羅兩縣文童代考科場舞弊案的官員。
據清宮秘檔記載,中國歷史上年紀最老的科舉考生是廣東五邑人黃章,近100歲時還來廣州,在廣東貢院參加鄉試。祖籍順德的黃章,14歲時入籍新寧(今臺山)讀書。他從20歲起就參加3年一次的考試,到60歲才考取稟生(由縣學宮按月發給學米的秀才),83歲時考取貢生(由朝廷發給生活費,入國子監或省貢院的生員)。康熙二十年(1861年),時年99歲的黃章讓曾孫提著“百歲觀場”燈籠參加廣東鄉試,結果卻落榜瞭。他說:“我今年99歲,還不到科場得意的時候。等我102歲時再來考,才是我中舉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