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特:文化的力量 在於影響人改變人

2016-08-18 23:03:19

  第一,我們是按等級來分配真理的。王比公真理就大,王就是公的真理代表,公就是大夫的真理代表,大夫就是士的真理代表,士就是皂的真理代表,我們就是這樣按等級來分配真理的。但是,大傢想一想,真理是不是按等級來分配的呢?不一定。我在這要強調,建國以來最偉大的思想解放就是真理標準的討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請大傢註意“唯一”,沒有第二個標準。這就帶來瞭一個民主思想,就是真理面前,誰對誰不對,都要通過實踐去檢驗,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第二,傳統文化當中還有一個人格模式。按等級來分配真理的這種真理觀帶來瞭我們的人格模式。我們的人格模式是什麼呢?用魯迅一句很經典的話講:“我們的人格模式就是見瞭狼像羊,見瞭羊像狼”。我經常在酒桌上遇到這種人格模式,某某人坐在中間,左邊是他的領導,右邊是他的下屬。左邊回頭的時候講話是一種口氣,到右邊的時候是另外一種口氣,充分體現瞭狼變羊,羊變狼的人格模式的轉換。這就是等級制造成的,而且滲透非常深。

  第三,就是認知途徑。我們認知事物的途徑大概有三條,第一條叫做上下大於真假。上下關系大於真假關系,這個東西是真的還是假的,領導一表態是真的就是真的,領導一表態是假的就是假的,我們都不需要自己去看,所以上下大於真假。第二條叫大小勝於善惡。一個東西是善的,還是惡的,是是還是非,領導表態說是是,就是是,是非就是非。所以大小勝於是非、善惡。第三條叫貴賤重於美醜,這個真善美都是由等級來決定的,由上下、大小、貴賤來決定。

  從真理觀到人格模式到認知途徑,培養瞭中國人,但這樣的人是沒有力量的。在文化大革命中,可以舉出一個數學公式,那時候我們有10億人口,10億小於1,10億人口的力量小於一個人的力量。有人講,我們有9億農民怎麼擋不住一場文化大革命,因為10億小於1。這就是我們的文化。如果沒有這樣一種文化土壤能搞一場文化大革命嗎?

  經過這場文化大革命,我們用十年血的代價換來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重建瞭現代文化的基因,給現代人提出瞭一個新的標準。

  民族文化心理的新進展

  現在,我們都說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候。是不是多造幾個博物館就大發展、大繁榮瞭?不全是,還要看它對人產生什麼影響。我們所有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其功效最後都應歸結為魯迅說的“對人的改造”,這才是最核心的東西。

  以前,帝國主義打開中國大門的時候,並不是中國最窮的時候,而是最富有的時候。當時,外國人一把火就把圓明園燒瞭。但是,那時候我們國傢的GDP占全世界的1/3。所以,我認為,一個國傢文化的根本變化可以分成三個層次:最淺的一個層次就是物質層面這一塊,這個層面的變化是很快的,日新月異。但是,物質層面的變化不是文化的根本變化。現在,有人講我們正處在盛世,我並不同意。我們現在是初步富裕,初步溫飽瞭,但是我們離盛世還比較遠,因為我們物質層面的變化好像比較大,但是還有一些核心層面的東西還在變化中,或者還有待於變化。

  第二個層面就是制度層面,我們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制度,這種變化比較慢一點,可能是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其中最慢的是整體文化核心的部分,我把它叫做文化之魂,也就是人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法國文化學者有一個概念,叫做長時段概念,指文化之魂的變化是非常慢的。慢到什麼程度?它最小的計量單位,不是分、時、日、周、月、年,而是世紀,文化之魂的變化是以世紀為單位的,而且一個世紀也不一定行。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是對的,但是槍桿子裡面不能造成文化進步,文化進步還要經過許多年的教育、各個方面的工作、各個方面的普及、各個方面的啟蒙才能完成。如果這些都完成瞭,我們才真正具有瞭一個現代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文化發展變革的途徑要從物質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文化層面。歷史也是這樣,比如清朝的時候我們就開始改革,洋務運動是搞物質層面的,國民革命是搞制度層面的,都還沒有成功,然後才出現瞭五四運動,涉及到瞭核心價值觀念,科學和民主,所以我們把五四運動作為現代文化的開端。沒有五四運動文化的變革,前面的都還不算現代化,還不能說開始瞭現代意識。科學和民主,才真正開拓瞭我們改革開放的道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