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特:文化的力量 在於影響人改變人

2016-08-18 23:03:19

  沈敏特,江蘇蘇州人。1957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歷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編輯,合肥師范學院、安徽勞動大學及安徽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現任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新聞傳播系教授,主授電視文化評論相關課程。著有評論集《春鬧集》,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等。

  核心提示

  在中國,就是把舊社會的臣民改造成現代公民,這才是文化的真諦,也是文化工作者要做的事情。

  以皇權專制主義為中心的等級制是影響歷史前進或者倒退的文化基因。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重建瞭現代文化的基因,給現代人提出瞭新的標準。

  文化發展變革的途徑要從物質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文化層面。

  直面世界、直面變異、直面利益、直面自身,是我們民族文化真理有所進展的基本表現。

  文化的核心是人的轉變

  生活當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們最熟悉的事情往往是最不瞭解的事情,比方我說我們是人,大傢就肯定說我是人,但是你是什麼人,其實並不清楚。我經常講文化,文化是什麼?其實也不清楚。所以,今天我就講一個大傢天天遇到的問題:我們國傢正在現代化,要建設現代文化,人也得是現代人。

  什麼是文化?文化究竟在什麼地方?記載下來的東西都是文化嗎?我認為不是。我看文化的視角,主要是民族文化。什麼是民族文化?其實,滲透在千百萬人心中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而且轉化為我們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進而轉化為一種推動或阻礙歷史前進的力量,這部分才是我們的民族文化。比如,我們民族文化當中有很先進的東西,叫“天下為公”,但我認為這還不是我們的民族文化。為什麼呢?我們何時天下為公過?歷史上從來都是傢天下,從漢朝開始是劉氏,到瞭宋朝是趙氏,明朝是朱氏,都沒有成為“天下為公”。雖然這些還沒有成為我們的民族文化,但它是一種歷史文本文化。這個歷史文本文化可以通過幾代人的努力轉化為我們的民族文化,這就是一個啟蒙的過程。所謂文化,有100多個定義,這些定義都有道理。而我所說的是一個大文化的概念——文化就是人類為瞭生存和發展所創造的全部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因此這就得到一個結論,文化核心的東西是人的轉變。我們為什麼稱魯迅是我們的文化先驅,是我們的文化旗手?因為魯迅一生就在做一件事情——“改造國民性”。就是改變人,用先進的文化去武裝人。在中國,就是把舊社會的臣民改造成現代公民,這才是文化的真諦,也是文化工作者要做的事情。

  影響民族文化的基因

  左右我們歷史前進或倒退的文化基因是什麼?我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以皇權專制主義為中心的等級觀念的等級制。

  實際上歷史上已經記載過,魯迅也闡述過。這段話就是《左傳》裡面講的——“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臺。”這段話什麼意思?我們中國的歷法不是按星期的,是按幹支算的,有天幹、地支。人是分成十等的,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最高一等是王,王下面是公,公下面是大夫,大夫下面是士,士下面是皂,皂下面是輿,輿下面是隸,隸下面是僚,僚下面是仆,仆下面是臺。臣在這兒是一個動詞,王臣公,就是王管公,公管大夫,大夫管士,一級一級地管。最低的一級叫臺,就是奴隸當中最低的。

  魯迅曾開玩笑講,臺是不是最低一等的?臺不是,臺固然要受上面的人管,受仆來管,仆可以管臺。但是臺回傢還有一個老婆可以管,老婆是不是最低等的?也不是,老婆還可以管兒子,兒子是不是最低等的?也不是,兒子長大瞭還可以娶老婆,我們每個人都在一個等級制當中,這個等級制當中我們受上面一個人管,同時我們又可以管下面一個人。我們處在這麼一個循環當中,這就是我們核心的文化瞭。最高一等是王,王上面是什麼?神。下所以事上,下面服從上面,最高的上面就是服從神,上所以共神也,當時是聽神的,所以,皇帝叫什麼?叫天子,他是神的兒子。

  從傳統文化中蛻變來的現代人

  講到這兒,大傢就會非常熟悉我們的文化環境瞭,熟悉我們民族的文化。我們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