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麼過三伏天的?

2016-08-18 23:03:32

  “大暑賞荷”——濕熱伏天親水以避暑

  宋代蘇東坡《夜泛西湖》詩雲:“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

  “親水”,是現代人納涼避暑的首選之一,古人也不例外。古代南方人最親水,如明清時的蘇州人,便喜歡水上納涼。清顧祿《清嘉錄》“乘風涼”條稱:“納涼,謂之乘風涼。或泊之胥門萬年橋洞,或艤棹虎阜十字洋邊,或分集琳宮梵字水窗冰榭,隨意流連……”

  杭州人也喜歡到水邊尋找夏日涼意。據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卷四“六月”條,時臨安(今杭州)人,有六月初六到西湖邊集體納涼的風俗:“是日湖中畫舫,俱艤堤邊,納涼避暑。”

  古人水邊納涼還往往與賞荷結合起來,而“大暑賞荷”更是古人過三伏天的習慣。

  南宋時,西湖的荷花是最有名的,很多名人都喜歡到西湖納涼,蘇東坡就是其中之一,其多篇詩文裡都提到瞭西湖荷花,《夜泛西湖》詩稱:“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

  到明代,大暑賞荷之風則以蘇州為盛,蓋過瞭杭州。蘇州人把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當成荷花的生日,這一天坐船賞荷最為壯觀。據《清嘉錄》“荷花蕩”條記載,荷花生日那天,“畫船蕭鼓,竟於葑門外荷花蕩,觀荷納涼。”

  古時太湖邊上還一個“消夏灣”,那裡荷花長得最為茂盛,到消夏灣看荷花成為一種納涼時尚,當時“遊人放棹納涼,花香雲影,皓月澄波,往往留夢灣中,越宿而歸。”

  古人親水的方式還有很多,如“浸伏”也是一種納涼風俗:三伏天要到江河裡洗冷水浴,祛除暑氣熱毒,以少生瘡癤和熱病。東晉煉丹傢葛洪的“浸伏”最出名,《四時幽賞錄》“入水避暑”條就記載瞭他的故事:“葛仙翁每大醉,夏炎熱,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氣故耳。”

  除直接下到河裡,古人還喜歡打井水洗涼水浴,柳宗元的《夏夜苦熱登西樓》一詩就描寫瞭他在永州時“探湯汲陰井”。

  三伏天的吃住行——古人的夏日養生招數

  明戴羲《養餘月令》主張:“勿極熱,勿大汗,勿暴露星宿”

  著“羞袒”:“夏不敞胸,熱不涼背”

  古人主張大熱天不能穿得太多太厚,但又不能不穿,於是出現瞭一種叫“羞袒”的夏裝。

  “羞袒”是一種簡易服裝,在古代社會底層最流行,它前擋胸,後擋背,故又叫襠。《釋名》有具體說明:羞袒“用六尺裁,足覆胸背,言羞鄙於袒,故衣此爾。”羞袒,還有中單、汗衣等多種叫法,其實就是現代人穿的汗衫或背心。“汗衫”的叫法在西漢時已出現,是漢高祖劉邦先叫出來的。據《事物紀原》,當年他與項羽交戰時,“汗透中單,遂有汗衫之名。”羞袒結構比較簡單,在透氣、吸汗的同時,還可最大限度地散出熱量,減少出汗,避免“汗多亡陽”。

  古人認為,熱天衣服要勤換。傳為孫思邈所寫的《孫真人衛生歌》即稱:“春寒莫放綿衣薄,夏月汗多宜換著。”《千金要方》認為,“濕衣及汗衣,皆不可久著,令人發瘡及風瘙。”

  忌食冷:“省苦增辛,以養肺氣”

  古人主張,夏天飲食中應偏向酸辛。唐代醫學傢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表示,夏天飲食宜“省苦增辛,以養肺氣”,即《孫真人衛生歌》中所謂“夏月增辛減卻苦”。

  古人還認為三伏天不宜多食太冷之物。孫思邈在《攝生枕中方》裡解釋,有人到秋天容易生病,“皆由涉夏取冷太過,飲食不節故也。”

  夏不露宿——盡日閉戶不涉他事
  重睡眠:“夏不露宿,坐不當風”

  高溫的日子不少人圖涼快睡到戶外,這會影響健康。

  明戴羲《養餘月令》稱,夏天“勿極熱,勿大汗,勿暴露星宿”,否則“皆成惡疾”。所以古人主張,“夏不露宿,坐不當風。”東晉陶淵明夏天就很會睡覺,據《四時幽賞錄》記載:“陶潛於夏日,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

  古人還提出夏日“午睡”的重要,清曹慈山《養生隨筆》稱:“每日時至午,陽氣漸消,少息所以養陽。”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