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04:23
蜀人歷來柔弱褊陒、黠慧多智,好文雅一面多一些,而巴人歷來強悍勁勇、質樸率真,崇剛武多一些。以成都人為代表的西蜀文人思維細膩,追求完美;以重慶人為代表的巴人善於創業,開拓進取性強。“蜀出相,巴出將”,二者剛柔相濟,相異而又相和,相反而又相成,將這相互矛盾的因素融鑄在一起,就會變成突破傳統又善於守成的積極力量,體現瞭巴蜀文脈傳承的和諧包容的整體性。所以,這裡論述西蜀文化的特征,事實上很難離開巴文化,更離不開整體的巴蜀文化,它們之間又表現出很多共同的特征。在這裡,隻就西蜀文化一面,側重談一談它突顯出的特征:
第一、“都廣之野”是中國農業的一個起源地,它以治水為特征,以江源文明為標志,孕育和發展出優越秀冠的天府農業文明,這是西蜀文化第一個特征,也是最主要的特征。
古蜀農業文明的起源是從岷山河谷,包括成都平原、臨邛(今邛崍)、江原(今崇州)、南安(今樂山)這一三角地帶開始的。蒙文通師在《巴蜀史的問題》一文中曾專門加以論證。他認為“中國農業在古代是從三個地區獨立發展起來的,一個是關中,一個是黃河下遊,在長江流域則是從蜀開始的”。他主張“農業是從江源入成都平原的,江源、臨邛,正是岷山河谷,蜀的文化可能從這裡開始”。岷山河谷就是“廣都之野”,成都平原就是它的中心,這裡是蜀文化即江源農業文明的起源地。其起源的次第,從都江堰治水開始,次發展到臨邛和江原,再發展到溫江和雙流(古廣都)。溫江“因雪水自此始溫”而得名,表明最早的優質農業是在溫江出現的,因岷山雪水到溫江等成都平原腹心地帶,才更適宜於灌溉。正因為這裡是農業起源地,才出現瞭《山海經》記載的周人農祖後稷葬於都廣之野的傳說和蜀人農祖杜宇與朱利相會於江原(今崇州)結為夫婦的傳說。西蜀農業起源時代是同大禹、鱉靈、李冰相繼治水的文化聯系在一起的。在這個基礎上才發展出特色鮮明、優越秀冠的天府農業文明。所以,西蜀出現瞭農耕時代特別悠長、農耕文化特別鮮明的面貌,它成為西蜀文脈基本性質及其展現面貌的決定性因素。直到近現代進入工業社會後,農耕文明這一決定性因素還對西蜀城鄉文明與生態文態,直到西蜀人心理狀態、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社會習俗起著根深蒂固的作用。說到西蜀文化的特征和優秀部分,我們還不得不回歸漫長的天府農耕社會中去追尋。
第二,蜀人心向中原,認同華夏一系的民族凝聚力起源很早,這同神奇的西蜀山水有一定關系。西蜀山水的神奇,引發蜀人對蜀中神奇自然世界無邊向往和熱愛的文化心理。劍閣山石角北向趨於中原的自然地勢,引起蜀人自古即心向中原、認同中原的很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蜀人的傳統歷史很早就同黃帝、顓頊、大禹相聯系,同中原和黃河文化的認同與向心凝聚,從古至今在思維和心理上都非常緊密。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出褒斜之隘道,抵岷峨之絕徑”,這正是古杜宇方國的“前門”。王勃“采江山之俊勢,觀天下之奇作”,驚嘆劍閣山水“亦宇宙之絕觀也”。“宇宙絕觀,優遊天府”,顯示出西蜀自然世界無邊的神奇,這是對蜀人熱愛鄉土山川的文化心理的最佳描繪。杜甫把這一條蜀道形容為“天路”。“宇宙之絕觀”的“天路”是金牛道、劍閣道第一大神奇的特色。
最奇異的是劍門山峰頭石角皆向北俯首,有趨於中原的自然之勢。杜甫《劍門》詩:“惟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連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杜甫以心向中原的文化心理觀察出石峰石角皆北向的奇特自然景象,故《九傢集註杜詩》認為這是寫“劍山石皆北向,如拜伏狀”,“地勢雖險而有趨中原自然之勢”,“有面內(即面向中原)之義”,“示朝上國而不背之也”。這種心向中原凝聚的心理,就是今天廣元、劍閣一帶朝天嶺、朝天程、朝天峽、朝天關、朝天驛、朝天水驛等名稱的由來。“向帝都者謂之朝天門也”,朝天者,朝向中央王朝也。
特殊的向北傾伏的自然地勢,易於使蜀人神與物遊,聯想而生北向中原中央王朝的文化心理,在中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和凝結的牢固鏈條上增加瞭新的形象思維結晶和歷史閃光點。在西蜀的歷史語境中,蜀人自古即是黃帝、昌意、顓頊一系降居江水、若水,夏禹興於西羌,蜀人自古即是華夏族中原文化體系內翼生出來的。這種心向華夏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自古即培毓發展。這也是西蜀文化一個很重要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