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神秘神妙的西蜀文化

2016-08-18 23:04:23

  第三,從物質文化層面講,有以下三大特征:

  (一)建築樣式上的巢居文化。杜甫在西蜀註意到瞭特殊的巢居文化:“殊俗狀巢居”,“野人半巢居”,“可憐處處巢居室”,“峽人鳥獸居”,這是從劍閣到成都府再到夔州僚人的巢居文化。在中國巢居文化發源地中,以古江源的石室雕樓和西蜀地域的巢居文化最有特色,源遠流長,綿亙數千年之久,發展序列清晰,既有幹欄——樓居系統,又有邛籠——碉樓系統。今岷山藏羌碉樓即其遺風。當然,巴地也是從巢居文化發展起來的。

  (二)棧道與笮橋為特征的交通文化。早在古蜀時代即有隴蜀金牛道開鑿。“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勾連”,五丁力士開山辟棧道的神話,是蜀人源遠流長的棧道文化的寫照。到秦漢時,蜀棧道達於極盛階段,“四塞之國,無所不通”,是蜀人沖出四川盆地,促進古代四川開放的重要動力。笮橋即竹繩橋,是西蜀交通文化上一大首創特色。首創者因而被稱為“笮人”,與邛、冉、駹、徙、榆等人一起,成為古蜀大地上的主要土著部族。

  (三)林盤為特征的農耕人居文化。林盤是蜀人川西平原人居的特色。

  第四,從精神層面講,西蜀文化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也有它自己特殊的地位和貢獻

  (一)仙源故鄉。從道教之源看,神仙說最早起源於蜀,古蜀是仙源故鄉。傳說的古蜀三王蠶叢、柏灌、魚鳧“皆得仙道”,杜宇與開明二帝皆魂化為飛仙的杜鵑與升天的開明獸。東漢張陵的天師正一道,就是在古蜀仙道的基礎上創立的。西蜀是道教的誕生地。

  (二)“天數在蜀”與“易學在蜀”。春秋時資州人萇弘明天文,為孔子之師。漢有閬中落下閎,唐有李淳風、袁天罡等。歷法、卜算、陰陽之學,是蜀最早的土著學問。“易學在蜀”,這是宋代理學傢程頤的話,稱贊四川易學傳承有獨到特色,連販夫蔑叟都懂易經。漢代嚴君平、揚雄的“太玄學”和晉代范長生的“蜀才易”,唐代的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明代的來之德的象數易學世傳於蜀。

  (三)“西蜀自古出文宗”。很多文化巨人出生或生活在西蜀,由西漢賦聖司馬相如開其端,後有漢代“孔子”揚雄、唐代文宗陳子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文章獨步天下”的蘇軾、劍南詩宗陸遊、明代文壇宗匠楊慎、清代函海百科李調元、性靈南宗張問陶,直到現代文化巨人郭沫若、巴金。“吾蜀擅宗匠,天地有大文”([宋]張翥:《謁文昌閣》),這些文壇宗主多出於蜀,或雖不是蜀人,卻是蜀山水與文化熏陶而成就的“天下第一秀才”。

  (四)“才女在蜀”。凌濛初在《二刻拍案驚奇》中專門寫瞭一回“女秀才移花接木”。他在其中盛贊“蜀中女子自古多才”,他還把王昭君稱為“成都姑娘”。從卓文君到武則天、楊貴妃、浣花夫人、花蕊夫人,直到黃崇嘏、黃娥,都是蜀中才女。

  (五)“菩薩在蜀”。“菩薩在蜀”是唐代的故事,這裡用來說明禪宗在西蜀的發展。佛教向有“言禪者不可不知蜀,言蜀者尤不可不知禪”的說法,就是指西蜀在禪宗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當六祖在嶺南創立禪宗南派的時候,六祖的師兄弟智詵則在資中創立瞭凈眾——保唐禪系,是兼融南宗慧能和北宗神秀的蜀中禪系。什邡人馬祖道一則進一步弘揚瞭六祖慧能一系,提倡“平常心是道”,創立禪林制度,使禪宗生活化、人間化,成為禪宗八祖。

  (六)“儒源在蜀”。大禹興於西羌,創作“洪范九疇”,根據他的治水經驗,提出五行以水為首,水被視為文明之母。大禹是儒學之祖,興於西蜀。總起來看,在民族共有精神傢園方面,西蜀是仙學之源、道教之源、儒學之源,西蜀人做出瞭開源性的貢獻。在禪學方面,西蜀人則作出瞭奠基性貢獻。

  把上述諸方面綜合起來說,西蜀具有自然生態與歷史文化資源相融的綜合性,呈現出自然與文化結合的“三神”特色:自然世界無邊的神奇,文化世界無盡的神秘,心靈與民俗世界無窮的神妙,這是西蜀最大的文化資源,是西蜀特色文化的歷史優勢。

  (一)城市神韻建設。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特色是城市的標志,城市最大的特性是文化性。美國城市史學傢喬爾·科特金在《全球城市史》一書中認為“神韻”(又稱“神聖”)是所有城市的第一標志。“神韻”就是文化性,是城市文明形成的第一要素,也是體現城市個性和特質的永久性的城市印記。各個城市的性格和神韻各不相同,歷史印記也就不同。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印記出現在古巴比倫,其城名寓意是“眾神之門”,這是該城市的永久印記和文化特色。世界性城市巴黎的城市文化特色標志有兩個區域:一個是羅浮宮、蓬皮杜藝術中心和奧賽博物館組成的“文化三角區”,這個區域是歷史性的。另一個是由歌劇院、香榭麗舍大街和德方斯組成的“第三產業金三角區”,這個區域是現代性的。這兩個區域是現代化城市巴黎的心靈、神韻和獨特的風俗習慣的實體代表。每個城市差不多都有體現自己個性、特色和神韻的實體或遺產作為該城市的代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