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04:23
“西蜀文化·光明論壇”今天在崇州舉行,這既是弘揚西蜀文化的一次盛會,又是崇州發展史上的一件盛事,對於挖掘崇州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川西本土文化,必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崇州,地處美麗富饒的川西平原,自古有“蜀中之蜀”、“蜀門重鎮”之美譽。崇州幅員1090平方公裡,轄25個鄉鎮、67萬人,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人居環境范例城市、國傢級生態示范區、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省級衛生先進城市和成都平原都市群重點發展的中等城市。
蜀學是國學的一大門類,清末以來,研究西蜀文化就始終不斷。中共中央關於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為我們今天研究、挖掘、整理、保護和弘揚西蜀文化,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在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中,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發展、抓民生、抓和諧。基於此,崇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提出瞭建設“西蜀文化特色城市”的發展定位和“文化繁榮”的發展戰略。在崇州召開的西蜀文化光明論壇,就是實現這一發展目標和發展戰略的有力舉措。
傳承文化之魂,建設人文崇州,西蜀文化是獨特的支撐。為此,崇州將大力實施“文化繁榮”戰略,緊緊圍繞成都建設“文化之都”的宏偉目標,加快西蜀文化的傳承、挖掘和繁榮。同時,結合崇州實際,厘定文化發展“公益性”與“經營性”的楚河漢界,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比翼齊飛,推動“政府”與“市場”的雙輪驅動,提升西蜀文化繁榮發展的創新力,提升文化對崇州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走出一條西蜀文化重塑與繁榮的“崇州路徑”,不斷豐富崇州群眾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讓崇州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生機勃發。
“西蜀文化”,是誰最早提出來的?根據我的考察,是郭沫若於1934年7月9日在致當時成都華西協合大學古物博物館林名鈞先生的信中提出來的。
當時林名鈞與葛維漢[美]正在主持廣漢玉器坑的發掘工作,郭沫若非常稱贊。他根據這一發掘,提出瞭“西蜀文化”的概念,認為“西蜀文化很早就與華北、中原有文化接觸。在殷代甲骨文上就載有‘蜀’稱,武王伐紂時,蜀人協助周王作戰”。
近80年來,“西蜀文化”的考古工作已經有瞭三星堆和金沙遺址不同凡響的驚人發現,研究工作也由狹義的“四川史前文化”擴至由古及今的廣義西蜀文化。所以,現在專門提出研究“西蜀文化”的課題,不僅這個概念是可以成立的,而且是巴蜀文化大區系內部再分若幹特色小區加以研究所必需的,也是今後整個巴蜀地域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方向。“認清楚過往的來程,也正好決定我們未來的去向”。這正是我們提出“西蜀文化”的概念,以達到對整體巴蜀文化加以分區研究目的的原因,殷望引起人們的重視和興趣。
西蜀文化的基本特征
“西蜀文化”是巴蜀文化共同體內,以成都平原為中心,擴而及於三蜀地區,具有獨立而神秘的始源和神奇神妙為特色的發展歷程,並具有從古及今的歷史延續性和連續表現形式的、與巴文化同為巴蜀雙子星一翼的文化。
西蜀文化經過從古至今幾千年的積累,形成瞭自己鮮明的特色。從文化的根本性質考察,其特色的成因來源於西蜀城市社會和鄉村社會兩種文明基因的互動和融匯,也就是鄉村農業自然經濟與城市商業經濟矛盾對立統一的運動。它具有生活方式的靜穆與靈動、封閉與開放相結合的兩重性:一方面,西蜀文化是誕生和發展於農業社會時期的靜態的文化,如同中華傳統農耕文明一樣,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另一方面,西蜀文化因為水利的發達、河網的密佈,棧道與笮橋的“無所不通”,形成古典城市工商業的繁華與興盛。所以,它又是充滿活力的古典工商城市的動態文化,有著強烈的沖出盆地、開放市場和探求知識的欲望。這種動與靜的結合,活態開放與靜態封閉的對立統一,封閉中有開放途徑(例如西南絲綢之路和棧道向外的拓展和交流)和開放下有封閉心態(例如成都城名兩千年不變,城址三千年不遷)的對立統一,就是西蜀文化發展的根本性質和動力,是西蜀文化最大的歷史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