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與咸豐皇帝用人的區別

2016-08-18 23:04:39

  知易行難。“用人不疑”,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不容易瞭。崇禎剛開始對袁崇煥也是非常信任的。但發現部下不完美、不檢點,乃至有“不忠”的嫌疑時,還能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用人不疑”與“疑人不用”是孟不離焦的,前者的意思是用人就要信任,後者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信任某人,就不要用他。但那些有缺陷、歷史上犯過錯誤、甚至可能“有二心”的“可疑之人”,是該疑而不用,還是用而不疑呢?

  事實勝於雄辯,在這方面我拿崇禎和咸豐做個比較。

  崇禎皇帝:用一個殺一個,最後全盤玩完

  先談明朝的崇禎皇帝。崇禎皇帝是個亡國之君。但他很有明君色彩:不好色,私生活不僅檢點,而且簡樸;但他喜歡殺人,對犯瞭錯誤的部下,更是從不輕饒,袁崇煥的下場,三百年之下還讓人寒心。

  崇禎不僅殺瞭袁崇煥,對其他能臣也猜忌頗多、非常苛刻。例如“五省總督”陳奇瑜招撫義軍失敗,把責任推給瞭幾位無辜的官員,崇禎不分青紅皂白就把那幾個倒黴蛋抓瞭,還抓瞭五十多個“共犯”,其中包括陜西的巡撫,被充軍到瞭廣西。有人看不下去瞭,向崇禎揭發瞭陳奇瑜,他又把陳奇瑜也充軍到瞭邊疆。還好,沒動刀子。

  明末義軍攻占瞭老朱傢的老窩鳳陽,燒瞭他傢的祖墳,崇禎生氣瞭,後果很嚴重。他居然殺瞭遠在淮陰的漕運總督。淮陰離鳳陽有一百多公裡,走水路可能都要好幾天,鳳陽丟瞭,關他什麼事呢?

  正部級以上領導被“咔嚓”的,還有“總理軍務”熊文燦和四川巡撫邵捷春。熊文燦收降瞭張獻忠,過瞭年把,張獻忠又“造反”瞭,熊文燦被押到北京,第二年被“明正典刑”,沒就地正法已經算他幸運瞭。邵捷春在四川抵擋不住張獻忠,丟瞭一大片土地之後,也被抓回北京斬首瞭。

  楊嗣昌和洪承疇應該是崇禎非常信任的。在丟瞭開封、襄陽,李自成殺瞭福王、張獻忠殺瞭襄王、貴王之後,楊嗣昌自殺瞭。洪承疇則是在遼東被清軍俘獲之後,投降瞭。他們是否也怕被崇禎“問責”呢?難說。

  有點能耐的大臣,不是被對手幹掉,就是被自己拿掉瞭,明朝的氣數也就盡瞭。最後也就殺老婆、殺女兒、自殺瞭。

  咸豐皇帝:敢用犯過錯和對自己有威脅的人

  再看看咸豐怎麼用人。19歲的咸豐在面對37歲的洪秀全和聲勢浩大的太平軍時,他想用林則徐。結果林則徐路過廣東時就病死瞭。

  接著想用李星沅,結果李星沅也病死瞭,再派一個人,是軍機大臣賽尚阿,他隻訓練過閱兵時的儀仗隊,到瞭廣西,隻敢躲在省城裡。

  沒人可用瞭?不是。

  用廣西提督向榮。向榮很牛嗎?太平軍就是廣西鬧起來的,向榮和廣西巡撫鬧意見,在永安圍困太平軍時,又留瞭條口子,讓他們突圍瞭。換瞭崇禎皇帝,估計也該“咔嚓”瞭,咸豐沒有殺他,還升瞭他的官。他一路追著太平軍到瞭長沙、又追到湖北,一直追到南京,在南京城東的要塞孝陵衛紮下瞭“江南大營”,總是慢半拍,但把江南發達地區通向南京的要道給卡住瞭。

  咸豐也覺得向榮不夠數。又派瞭個欽差大臣,不過不是來“搞滲透”、“摻沙子”的,是帶著一支精兵來幫忙的。誰呢?就是在廣州私下和英國人議和被處分的琦善。琦善也是個慢半拍的,太平軍到武昌瞭,他還在河南,太平軍到南京瞭,他也來瞭,他在揚州,紮下瞭“江北大營”,把南京通往北方的要道也卡住瞭。

  犯過錯誤的、有缺陷的,將來還可能犯錯誤的“可疑之人”可以用。那麼,可能威脅自己地位的人可以用嗎?也可以。咸豐就做到瞭。

  咸豐用得最好的人,當然是曾國藩。曾國藩剛幫辦團練時,就有人打瞭個小報告,說他過去是高官,但現在爺爺死瞭在傢守孝,隻是個百姓,一平頭百姓有這麼大號召力,“不是國傢之福”。這個小報告太狠毒瞭,人傢剛開始為你工作呢,先擔心他將來成績大瞭、勢力強瞭會威脅自己的地位——這也是不少領導人最擔心的。咸豐聽瞭顯得很緊張(動容),但他還是讓曾國藩放手去做瞭。後來的效果大傢也看到瞭,證明他沒用錯。

  知易行難。“用人不疑”,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不容易瞭。崇禎剛開始對袁崇煥也是非常信任的。但發現部下不完美、不檢點,乃至有“不忠”的嫌疑時,還能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