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05:15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繼蒙元之後又一個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統一中央王朝,但它在中國的統治時間,要比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長得多,持續瞭將近300年之久,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這是獨一無二的。
清軍入關時兵數僅20萬餘,連同眷屬並奴仆最多百萬,進入漢族的汪洋大海之後,卻能在不長的時間內有效平定漢族等各民族、各種政治勢力的反抗,建立起對全國持久而穩固的統治,許多西方學者都認為,這不僅在中國歷史上,甚至在世界歷史上,也是一個謎,是令歷史學傢倍感興趣並希圖解開的一個歷史之謎。
但在中國人乃至中國的學者看來,將這一現象渲染成為“歷史之謎”,卻未免有些過甚其詞、大驚小怪。因為事實似乎很清楚,清朝能坐幾百年的天下,那是因為他們“漢化”瞭,“漢化”使他們繼承瞭漢唐宋明等中國傳統王朝的一整套統治制度,這是他們得以維護數百年統治的基礎。
其實老一輩史學傢早已指出過,清朝的統治特點,是沿襲明而不同於明,正是這些不同於明之處,造成清朝統治得以成功的諸多特征,而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就是八旗制度。清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一再強調“八旗為我朝根本”,極言這一制度對他們統治的重要性。
本來,任何一個政權,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根本”,都不可能長久地穩坐天下,這是一個常識。而八旗制度與清朝幾百年的統治共存亡,恰是滿洲統治者未曾被完全“漢化”的證明。可惜的是我國的清史學界迄今為止對此仍未予以充分的重視,最突出的一例,就是在國傢纂修清史的這場耗資巨大工程中,竟然沒有為“八旗制度”留下一席之地,在數十個專述典章制度的“志”中,竟然不列“八旗志”。
八旗勁旅:“打江山”的根本
從努爾哈赤自立為汗、建立大金國的1616年(明萬歷四十四年)算起,到1644年入關占領北京,一共隻有28年,在這樣短的時間裡,這個水濱山野、主要以狩獵采集為生的女真部族,就完成瞭統一諸部、開國奠基、攻占遼沈、建立清朝並定都北京這一系列的功業,所用時間之短、發展速度之快,實在令人震驚。對此,深想的人其實不多,泛泛說起,便提到女真(後來的滿洲)人的驍勇善戰。殊不知驍勇善戰的北方諸民族,呼嘯馳騁於山林草原並不自滿洲人始,何以隻有少數幾個,能夠登上歷史舞臺的中心,演出一場叱吒風雲的、有聲有色的活劇?這除瞭需要一個英雄人物的出場之外,還需要的,就是組織。正如同金代女真不僅有完顏阿骨打,還有“猛安謀克”制,後起的努爾哈赤能夠克敵制勝,靠的不僅是騎射技藝,更重要的,是八旗這個後來成為清代制度的組織。
八旗之始,起於牛錄額真。牛錄是滿語(niru),本義為“大箭”,派生義為由大箭持有者自願結合的十人圍獵群體。明朝萬歷二十九年(辛醜年,公元1601年)前後,努爾哈赤對牛錄組織首次進行大規模改造與重建,參照女真人的猛安謀克制,將所聚之眾每三百人立一牛錄額真統管,改編後的牛錄被分別隸屬於黃、白、紅、藍四旗,以純色為辨。明萬歷四十三年(乙卯年,1615年),努爾哈赤再次對牛錄組織進行改造,完善瞭牛錄—甲喇—固山的體制。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黃、白、藍三色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合為八旗。八旗建立自此始,亦即為滿洲八旗的源起。
八固山(八旗)是牛錄組織的擴大,也繼承瞭牛錄的組織特點,首先是兵民合一:“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其二是軍政一體,有事抽調,無事歸旗,“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作戰時絕無糧餉軍器之運轉,軍卒皆能自備而行,這是八旗勁旅行軍作戰驍勇神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