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誤解瞭馬克思 馬克思也誤解瞭我們

2016-08-18 23:08:43

  而“貨幣資本”如何轉化為“虛擬資本”,才是馬克思開創性的貢獻,是馬克思所指出的:“使得資本主義真正得以成立的東西。”可惜,恩格斯並沒有抓住這一點,而一舉便抓住瞭馬克思思想中這一部分的是列寧,具體說——就是列寧的這篇宏文。

  資本活動的起點不是現實資本,而是貨幣資本,因為是銀行傢將貨幣資本轉化為現實資本或者是虛擬資本。前一個轉化形成瞭產業資本,後一個轉化則形成瞭金融資本。

  第一個方面

那麼,20世紀的金融資本,或者由資產階級銀行所掌握的“貨幣資本”投向瞭何方呢?列寧指出:這種貨幣資本的轉化或者“流向”,主要包括瞭三個方面:,就是馬克思所說的虛擬經濟領域,即投資於股票、期貨和債券。最簡單地說:私人銀行和資產階級金融傢們,先是通過發行信用,將社會資本集中在自己手裡,然後再通過信用的大規模縮水,將社會財富化為己有(列寧將其稱為金融壟斷資本的“剝奪積累”)。,金融傢總是最為積極地投資於軍事工業,以此服務於對外擴張、爭奪世界市場的目的。由於發展中國傢的勞動力價格便宜,更由於發展中國傢資本的缺乏,所以,國際資本傢集團就更加缺乏向生產發展和科技進步投入資金的動力,而是通過剝削發展中國傢的廉價勞動,即熱衷於通過向發展中國傢的反動統治階級放貸,以獲取高額利潤(盧森堡將其稱為“過度積累”)。

  列寧當年說的這些話,不但今天依然有效——而且,它更勝過無數政客和理論傢的胡言亂語。

  毛澤東通過將“帝國主義”與“霸權主義”相聯系,進一步闡釋瞭“資本”、“帝國”和“霸權”之間的關系,毛澤東思想使得列寧主義的分析更加清晰化瞭。

  對權力的服從有兩種,一種是被迫的服從,這個叫作“強制”;一種是自覺的服從,這個叫作“認同”;而“霸權”就是指為被統治者認同的權力,是被統治者自覺服從的權力。

  而如果最簡單地解釋什麼是“霸權”,我們可以這樣說:葛蘭西指出,關於什麼是被統治者自覺認同的權力,理論傢們一般認為,這就是指“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占統治地位的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以及它的載體:教會、學校、媒體。但是,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在資本主義國傢,在資本體制之下,統治階級唯一可以不用強制的方式(包括采用強制灌輸和洗腦的方式)實現的權力,同樣的——也是那種唯一為被統治者所自覺認同、深信不疑的權力,其實也就是“錢”,是占統治地位的私人銀行發行的紙幣。

  宗教改革運動廢黜瞭教會的贖罪券,但是,資產階級卻把銀行當作瞭教會,把私人銀行發行的通貨當作瞭贖罪券。

  因此,馬克思方才這樣說,西歐資本主義歸根到底是基督教—猶太教的產物,它的基礎是迷信,“經濟學”乃是資產階級的新神學,資本主義經濟學的基礎是形而上學,它與其說是顯學,還不如說是巫術和迷信罷瞭——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是一個“頭足倒置”的結構。

  要理解馬克思的視野,我們首先必須重新認識世界史,重新認識資本主義的“世界起源”。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首先是在“世界”,即歐洲的“外部”、而不是“內部”建立起來的

與我們慣常的“世界史”敘述完全相反:資本主義並不是在西歐建立起來的,更不是在西歐“內部”獨自建立起來的。如果沒有美洲的發現,如果不是為瞭繞過世界上最頑固的封建堡壘,如果不是為瞭避開歐洲野蠻的封建宗教統治,如果沒有宗教戰爭迫使西班牙和葡萄牙不得不去打開封鎖,使自己從“歐洲這個世界上最貧困落後的角落突圍出去”,美洲也就不能被發現。如果美洲不能被發現,那麼,歐洲就不能積累起後來摧毀內部封建宗教堡壘的力量——因此,,這一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已經指出過瞭。

  僅僅依靠西班牙征服美洲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不能與東亞建立聯系,如果不打倒直到1900年依然還占據世界GDP首位的中國,歐洲資本主義的霸權依然不能建立。

  不過,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指出過的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