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誤解瞭馬克思 馬克思也誤解瞭我們

2016-08-18 23:08:43

  實際上,西歐要想取代中國霸權,這僅僅靠船堅炮利是做不到的,自1500年到1840年長達340年的歷史已經說明瞭這一點,無論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還是英吉利,他們在“天朝”眼裡與安南和日本的海盜“倭寇”沒有區別。當然,靠傳播無論天主教還是基督教這種西歐“意識形態”、靠傳播這種“普世價值”,那就更是做不到的。

  西歐能夠取代中國成為霸權,靠的其實是白銀,更準確地說:就是“天朝”對於白銀這個真正的“霸權”的需求和認同——盡管歐洲所掌握的白銀主要是從美洲那裡搶來的。

  因此,真正使得西歐資本主義成為一個“霸權”的,就是它對白銀的掌握,但更是以中國為首的“舊霸權”對於白銀的認同,正是這種認同構成瞭“自覺的服從”,因此,掌握著白銀霸權的西歐方才開始真正成為一個“霸權”——這正如後來的英國之所以成為大不列顛,乃是由於世界對於金本位制的認同,而今天的美國之所以成為一個霸權,則是由於世界對於美元的認同。

  以為今天的美元霸權乃是建立在美國的經濟實力、生產能力之上的那種觀點,不僅是極其可笑的,而且也是荒謬的。同樣的,以為美元霸權僅僅建立在美國的超級武力和武力鎮壓之上,那也隻有部分的真實性。“美元霸權”之所以是霸權,簡而言之,就是因為它的霸權地位是全世界人民自覺認同的,正像人們認同美聯儲、世界銀行、WTO、G8是“國際規則”的制訂者一樣。

  資本主義體制是以“金融”為核心的擴張,貨幣積累,而不是“原始積累”和“現實資本”的積累,是資本積累的主要形態。金融資本才是資本的核心。

  列寧指出:

  “不均衡發展”是資本主義的動力

  關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由“企業主的私有制”,向著企業聯合體、股份公司和社會融資的發展,對於這種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傢(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考茨基)均稱之為“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不過,恩格斯卻“創造性地”認為:這個“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其實也就是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橋梁,它表現為:資本主義的私有制,終於被“生產的社會化”所代替,而社會所有制,又被資產階級國傢所有制代替,最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的工人階級隻要奪取國傢政權,社會主義就將實現。

  “工人貴族”

  但是,列寧卻指出:與恩格斯的美好期望不同,發達國傢的無產階級根本就不會自動起來推翻資產階級國傢,恰恰相反,他們會成為,會成為帝國主義戰爭的炮灰,會成為帝國主義國傢侵略殖民地的工具。因此,

  根據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資本主義發展的總趨勢就是聯合和集中: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集中、財富由多數人向少數人手裡集中,最終,社會聯合為兩大對立的階級——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但是,列寧(也包括羅莎·盧森堡)則認為,資本主義發展的總趨勢是分離、對立和分散,簡而言之,資本主義發展的“總趨勢”,並不是矛盾愈來愈集中於核心地區、發達國傢“內部”,而是日益把危機和矛盾(同時也把革命)從發達資本主義國傢內部轉移出去,轉移到“外部”。

  所謂“過度積累”,就是指資本傢寧肯向海外投資,利用海外的廉價資源和勞動力進行資本積累,也不願意給國內工人提高工資、促進國內消費。

  盧森堡率先提出瞭“過度積累”的概念,列寧則進一步指出:正是這種海外投資把資本主義的矛盾“分散”或者“擴散”到瞭海外,同時,也把內部“革命”的可能性分散、轉嫁和擴散到發展中國傢和殖民地國傢,從而既促進瞭那些地區的民族矛盾,也促進瞭階級矛盾。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革命隻能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傢產生,而絕不可能在俄國這樣資本主義不發達的國傢發生,更不可能在中國這樣的落後國傢發生——但是,歷史證明,他們錯瞭。

  列寧的這個論斷一定會使馬克思和恩格斯大吃一驚。《共產黨宣言》的開篇就說:宣言“用德文、丹麥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弗拉芒文公佈於世”,這就表明——馬克思和恩格斯所理解的無產階級,其實也就是“歐洲無產階級”,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