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08:43
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馬克思抓住瞭“資本主義”這個時代的唯一問題,不僅發明瞭“資本主義”這個詞,《資本論》的貢獻,更在於描述瞭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揭示瞭虛擬資本、貨幣資本和現實資本之間的關系。馬克思這個發現的意義,到今天還沒有被完全認識到。
可以毫不客氣地這樣說: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終結瞭古典經濟學,而在第三卷中,他實際幾乎提出瞭新古典經濟學的所有問題,在馬克思身後,經濟學討論中那些最有價值的內容,無非就是圍繞《資本論》第三卷進行的辯論而已。
當然,馬克思去世後所形成的各種學派,根本就不承認這一點,不管這裡的原因有多少,但如果從純粹學術的角度來說,原因卻隻有一個:那就是對馬克思的誤讀。
或者說,這就是因為人們往往隻是讀瞭《資本論》的第一卷,就以為已經瞭解瞭《資本論》、就已經徹底讀懂瞭馬克思,甚至已經“終結瞭馬克思”(當然,還是需要考慮到:大多數“馬克思主義者”和“非馬克思主義者”可能連第一卷也沒讀過)。
《資本論》第三卷中的“資本”
恩格斯對於“資本”的理解,其實不過就是馬克思所說的“現實資本”
馬克思主義最通俗的闡釋者是恩格斯,但是,馬克思真正的、或曰最好的讀者卻並不是恩格斯,這是因為:,即那種必須通過“商品與勞動”才能實現的資本——是那種隻有在工廠裡活動著的資本。恩格斯以為:資本傢就是商品和勞動力的占有者,但馬克思卻認為:
馬克思這樣解釋“資本傢”與“企業傢”的關系說:
使用價值,絕不是資本傢經營的直接目的。
貨幣所有者,當作這個運動的有意識的負擔者,就成為資本傢。他的人身,或者不如說,他的錢袋,是貨幣的出發點與復歸點。那個流通的客觀的內容——價值的增值——是他的主觀的目的;抽象財富的遞增的占有,成為他的活動的唯一推動的動機時,他才是當作資本傢或當作人格化的有意志有意識的資本,來發生機能。他的目的,也不是個別的得利,而隻是牟利行為的不懈的運動。這個絕對的致富沖動,熱情的價值追求,是資本傢和貨幣貯藏者共有的。但貨幣貯藏者隻是瘋狂的資本傢,資本傢卻是合理的貨幣貯藏者。價值不息的增值,是貨幣貯藏者所欲的,因為他要在流通面前救出貨幣,但也是精明的資本傢所成就的,因為他不斷地重新把貨幣投入流通中去。
當經營者將“貨幣資本”轉化為“現實資本”,即轉化為商品與勞動力的時候,他隻是“企業傢”,隻有當他把這種經過生產和銷售而增值瞭的“現實資本”,再次轉化為貨幣資本,並且從中獲得瞭利潤的時候,他才是“資本傢”。
馬克思在這裡其實已經說得很清楚瞭:
金融資本
資本表現為貨幣資本、虛擬資本和現實資本,而且,這三者之間是互相轉化的。貨幣資本轉化為虛擬資本,這就表現為的運動,貨幣資本轉化為現實資本,這就表現為的運動,但是,它們的運動規律卻又是相反的:產業資本遵循的是的原則,即遵循市場上的商品價格規律,但是,金融產品遵循的卻是完全相反的運動規律,即金融資本的規律,一般的商品一旦漲價,其購買者就少,迫使其降價,而金融投資品則相反:某金融產品漲價,人們便紛紛跟進,一旦跌價,人們則紛紛拋售。
這才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裡面教導我們的。
隻有銀行傢才是最大的資本傢。
無論虛擬資本還是現實資本,都是貨幣資本轉化來的,它也還要轉化為貨幣資本才能贏利。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所謂企業傢,充其量隻是一個小小的資本傢,或者說:是“辛辛苦苦的資本傢”罷瞭,雖然“使用價值,這個絕對不是經營的直接目的”,但對企業傢而言,剩餘價值的索取,卻隻能通過商品和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才能實現。因此,企業傢的全部罪惡,也不過就是剝削工人,這種剝削從來隻是局限在工廠和企業內部,因而是很明顯的,是很容易被識破的。
金融資本才是“霸權”的基礎
對於資本的活動,對於馬克思關於貨幣資本如何轉化為現實資本和虛擬資本,恩格斯隻是理解瞭 “貨幣資本”轉化為“現實資本”的那一部分,這也就是恩格斯所津津樂道的那個簡單公式:G-W-G‘所表述的。但是,這一部分是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都提出過的,隻不過他們的分析沒有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分析得更透徹、更徹底罷瞭。